成立合作社,把地往里一入股,虽然肯定会比自己干赚的钱少,但事情也少啊,不想干的话压根不用去管地里的活。
老王这才回过味来。想想自己一家人开垦荒地播种收麦多辛苦,赚的钱是有一些,但是真的辛苦钱啊。
要不要也搞一个?
但这几年吃独食习惯了,不是没有人想和他搭伙,都让他拒绝了。
所以现在就算找人,也难。李建国是个可合作的人,但人家已经入了社了。
日子渐渐归于平静,对于合作社的讨论少了,而合作社具体内容也定了下来,六家入股的都签了字摁了手印,这事就算确定下来。
暂时的办公地点在老马号,农机放在李龙的院子这里。反正各家都有汽车,不差这点油钱,李建国还给贾卫东指点了一下怎么记账。
许海军的一千块钱到账时,李龙前期借给合作社的一万块钱也记在了账上。
这一万块钱里包括购买的种子、化肥、薄膜、农药等农资费,所以并不是只到钱,钱只有三千,其他的都转化成农资了。
李建国也说好了,大马力拖拉机开春犁地的钱可以先欠着。
而李龙也说开春犁地前先把盐碱地再灌一遍,冲一冲盐碱。因为小海子本身有水,所以这头遍水不花钱,算是李龙自己出的。
后续再浇水就得花钱。
其他人疑惑用小海子浇这一千亩地,队里能同意吗?李龙说雪化完之后,小海子里的水够多,然后就是接下来会有融雪性洪水,直接能把小海子填满,不用管水的问题。
谢运东他们几个就说这小海子还承包好了。别人开这几百亩荒地,要想自己浇水还得打井,这倒好,直接放小海子里的水就行了。
真不错。
接下来就基本上没李龙啥事了,他在收购站打电话联络了一下,进了几批农资产品,放在这里慢慢卖。
县里又出现了几家农资店,不过收购站这边的农资生意没受什么影响,主要是二道贩子卖货后直接从这里就可以买农资,价格便宜而且进货的渠道很透明。
大厂来的,大家也信任。
生活仿佛一切都在按着某种既定的轨迹进行着。
周六下午,收购站没几个人了,李青侠加快速度把货收了,人打发走,然后和梁双成交待了一下,开着轿车就出门去了一中。
一中已经陆续放学,家在县城和附近的学生骑着自行车结伴离开,有些人则步行,男同学勾肩搭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