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南祝仁以一个开放性的、看似随意的问题开始了对话:“这几天在儿童区帮忙,感觉怎么样?”
李玲玲思考了一下,而是尝试着描述自己的感受:“一开始…有点担心,怕自己做不好,也怕…怕看到孩子们害怕的样子,我自己也会变得难受——”
“——毕竟我的情况,南老师你知道的。”李玲玲笑了笑。
她坦诚了最初的恐惧,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但是,后来我发现——当我忙着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处理他们因为想家或者害怕而哭闹的时候……好像就没那么多时间去想自己的事情了。而且……”
李玲玲顿了顿,声音轻了一些:“看到他们慢慢放松下来,对我笑,拉着我的手的时候…心里会觉得,有点暖。”
南祝仁笑着点头,露出一种“我真替你感到高兴”的表情。
【情绪体验与表达能力恢复得不错。】
李玲玲能够具体描述自身情绪“从担心到感到温暖”的变化,并能将情绪与“陪伴孩子”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这表明她开始从创伤性的情感麻木和解离状态中走出,情感体验的范围和深度在拓宽,与现实连接的能力增强。
心里这么想着,南祝仁适时点头,鼓励李玲玲继续说下去。
“然后,我们这里还有个叫‘小娟’的孩子。”李玲玲提到这个名字时,眼神柔和了下来,“她特别怕水,总说看到‘龙绦子’什么的……”
南祝仁眼睛微微一缩,紧接着把内心的波澜按下,继续回到对李玲玲的评估中。
李玲玲继续道:“她现在虽然还是有点怕,但已经愿意让我牵着她的手,在离水边远一点的地方走走了。”
“我告诉她,‘水退了,我们现在很安全,姐姐会陪着你’,她好像…真的能听进去一点了。”
——这段话比上一段更加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李玲玲与他人建立了积极的连接。
她不仅能完成了照顾孩子的任务,还能与特定孩子建立有疗愈意义的、双向的情感连接。这种“被需要感”和“有效帮助他人”的体验,是修复其因【挫折感】和【被抛弃感】而受损的自我价值感的重要途径。
南祝仁总结道:“听起来,你找到了一个既能帮助别人,也能让自己感到安心的方式。”
闲聊式的评估到此结束,目前为止李玲玲的表现都很乐观。
南祝仁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正式了一些:“还记得我们上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