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的,所有人再次露出好奇的表情。
团体辅导的每一个环节顺序都是有讲究的。
南祝仁特地在播放完视频之后,让每个人先分享各自的感受。
再然后才是解释、讲解这个视频。
这就和高中生拿着答案刷卷子一样。老师总会嘱咐学生“自己先做一遍,然后再对答案。”
常有学生直接抄答案,然后再把答案背一遍,总觉得这会有同样的效果。但事实上等临到考场了,哪怕见到一模一样的原题学生说不准也只能麻爪。
反倒是自己真正做过、错了、根据答案修改之后,哪怕遇到同类型的变式,也能够较好地解答。
这涉及到一个【加工深度】的基础研究方面的问题,暂时不展开细说。
总之,南祝仁在看完视频之后,先让学生们自行感受、分享、再解释视频,就是一个类似的先做题、错了、再对答案的过程。
甚至这个过程比所谓的“对答案”要更好,因为对答案只会加深对“错题”的理解——而“感受”是不分对错的!
所以当南祝仁拿出“答案”之后,每个学生不管在看完视频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都会产生“原来是这样,我刚刚的感受居然符合了这种心理学的科学依据”的想法,进而加深感悟,获得成长。
而当他们在这个实验的学习中获得成长之后。
便能够进入下一个阶段——【认知整合】。
将他们在这个故事中学习到的东西,整合到他们自身的经历中。
这也是南祝仁精挑细选了《斯坦福监狱实验》作为团辅材料的原因,这个实验中发生的事情虽然和王蕊事件有些微的不同,但实验中的每个NPC基本上都能够在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中找到对应。
学生们看似是在学习视频、学习实验;实际上是在跟着南祝仁解剖自己,成长自身。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史上的标志性研究,其核心在于揭示人性在特定情境下的脆弱性。后续的研究者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研究出了很多后来《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效应名词。”
“刚刚的同学们问的很多问题,也可以用这些效应来解释。”
南祝仁看着学生们。
“首先,是【情境力量理论】。实验表明——环境与角色对人的行为塑造力远超个人特质。即使志愿者是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旦被赋予狱警或‘囚犯’的角色,其行为会迅速异化: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