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战功、统一伟业。
二者结合,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刘备的一生。
既不过分浮夸,亦无丝毫贬抑,可谓中正允当。
见李翊已然定调,且此谥号确实精当。
群臣再无异议,纷纷躬身道:
“李相高见!‘昭武’之谥,确与先帝功业德行最为相契!”
“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于是,刘备的谥号便定为“昭武”。
很快,巨大的白色灵幡与铭旌之上,
便绣上了“大汉昭武皇帝梓宫”的字样,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停灵期满,出殡之日终于到来。
仪式之浩大,堪称国葬之极轨。
天色未明,羽林军精锐便已净街开道。
他们皆身着素白甲胄,手持白幡。
肃立于御道两侧,绵延数十里。
赵云亲自披麻戴孝,骑乘白马。
率领仪仗前导,面色沉痛。
然目光如电,以确保仪式万无一失。
庞大的送葬队伍缓缓从皇宫驶出。
最前方是象征刘备功绩与身份的庞大卤簿队伍,包括素白装饰的玉辂、金辂、象辂等各类车驾。
以及华盖、旌旗、兵器架等。
虽尽去华彩,只余素白。
但其规模与规制,无不彰显着帝王的威严。
太子刘禅作为主丧人,身着最粗的生麻孝服。
手持哭丧棒,在內侍的搀扶下。
步履蹒跚地行走在巨大的梓宫之前,哭声不绝。
李翊则率领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文武百官。
皆身着缟素,徒步跟随在梓宫之后。
队伍浩浩荡荡,如同一条白色的巨龙,缓缓蠕动在洛阳笔直的御街上。
灵柩前,那面巨大的幡旗,“大汉昭武皇帝梓宫”几个大字,刺痛了每一个观者的眼睛。
沿途,京城百姓皆被要求跪伏于道旁,送别他们的皇帝。
许多百姓亦是自发前来,面露悲戚,甚至低声啜泣。
队伍每经过一座城门、一道桥梁,都会暂停下来。
进行简单的祭奠仪式,酹酒焚香,告慰亡灵。
陵墓选址于洛阳北邙山麓。
早在多年前便已开始筹建。
其规模参照光武帝原陵,但更加宏伟。
以彰显刘备“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