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借助玉石之灵性,护佑尸身不腐的朴素愿望。
自刘备驾崩之日起,宫中的举哀便未曾停歇。
按照礼制,皇后、太子刘禅、诸位皇子、公主以及所有后宫妃嫔。
皆需在灵前昼夜不停地哭丧,谓之“守灵”。
她们身着粗麻孝服,席地而坐。
哭声时高时低,虽不乏礼仪性的成分。
但其中蕴含的悲痛亦是真切。
京城内所有够品级的官员,则需每日清晨入宫。
在指定的位置进行“哭临”。
即定时、定点、规范地哭泣祭拜,以示哀思。
按照古礼,帝王的棺椁称为“梓宫”,并不会立刻下葬。
而是需要停灵于正殿相当长一段时间,短则数月,长则近年。
供皇室成员、文武百官、宗室藩王乃至外国使节陆续前来祭拜瞻仰。
然而,李翊深知国不可一日无君。
亦不可长久沉浸于过度哀伤而停滞运转。
在与诸葛亮及几位重臣密议后,
他力排众议,决定大幅缩短停灵时间。
他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上对众人言道:
“陛下崩逝,举国同悲。”
“此乃人伦常情,亦是臣子本分。”
“然,陛下毕生之志,在于汉室中兴,百姓安乐。”
“若因哀痛而致政务荒废,朝局动荡,岂非有违陛下初衷?”
“且,国赖长君,储君需早日正位,以安天下之心。”
“故,老夫之意,停灵之期,当酌情缩短。”
“既使陛下早日入土为安,亦使国家权柄,得以平稳交接,社稷趋于稳定。”
“此非不敬,实乃为了陛下所创之基业也。”
众人虽觉于礼略有不合,但考虑到李翊的威望及其言之有理。
且刘备确已公开托付后事,遂皆表赞同。
在停灵期间,另一项重要事宜便是议定刘备的谥号。
谥号乃是对帝王一生功过是非的盖棺定论,至关重要。
需尽快确定,以便制作灵幡、铭旌等物。
礼部官员聚集商议,众人各抒己见。
有提议“桓”者,取其辟土服远、克敬勤民之意。
有提议“景”者,取其布义行刚、德行可仰之意。
亦有提议“烈”者,取其有功安民、秉德尊业之意。
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