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的朝议,杨廷和与杨一清都没说话,整个流程被兵部尚书陆完主导。
杨一清没吭声,自然是因为他举荐的边宪暴雷了。
边宪暴雷也不要紧,现在他连湿湿鞋都算不上,陷进去的并不深。
与其愚蠢的找补,把自己越陷越深,不如先观察下去。
至于杨廷和,则是已经看到了下一层,知道无论插手不插手,都是一样的结果。
能去山东收拾烂摊子的,只有那个满身疑点的山东巡抚王敞。
这个王敞,在“张凤案”、“御史团遇刺案”以及最新爆出的诸多要案之前,就因为无差别地图炮,被朝廷叫回都察院问责了。
他就像是一个早就被设定好了的完美收场人选那样。
不但身上干干净净丝毫无染,而且还因为弹劾了山东的大多数官员,与他们及时划清了界限。
如果这一系列的案子是诬告,或者是栽赃,那么朝廷当然可以去怀疑王敞的动机。
可是当一切都发生了,而且都是事实,那么王敞的举动难道有什么错吗?
关于王敞的那些疑点,有了最容易得出的结论。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官僚,他发现势头不妙,立刻向朝廷举报,顺便让自己脱身,这本就是最合情合理的举动吧。
所以在这种藩王可能谋反,地方官员也可能纷纷为藩王党羽的情况下,最先警觉并且对朝廷有提醒的王敞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何况,杨廷和默不作声的看了杨一清一眼。
这件事只要杨一清选择止损,他杨廷和不参与,那么主导权就会自动落在相关性最强的兵部尚书陆完头上。
陆完自从担任兵部尚书以来,一直被各种下黑手,被各种阴谋算计。
在这种情况下,陆完急需要寻求政治破局。
而王敞,正是刘瑾余孽中混的最好的一个。
当初王敞识趣的主动交出了大七卿的位置,退往南京。随后又交出了南京兵部尚书的职位,去山东做了一任巡抚。
大家都能看出来,王敞是在寻求平稳落地,因此也就没怎么难为他。
但,王敞只是怂了,不是死了。
只要陆完愿意出来力挺,这个王敞就是个极好的拉拢对象。
所以无论杨廷和参与还是不参与,结果都已经注定了。
那何必参与?
杨廷和正想着,就听陆完大声对众人道,“山东的事情牵连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