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马周死于消渴症,就是糖尿病,马周身体初有不适,李世民诏命马周居家休养,又加马周太子少师衔,以示亲近之意。
马周养病期间,李世民时常召见马周入宫,直接抬了轿辇入宫,风光一时无二。
有时李承乾过来汇报工作,马周也在一旁坐着,马周起身见礼,李世民还不许,生怕累着自己的肱股之臣。
贞观十九年七月,李世民下诏设立辽东都护府,以苏烈为辽东都护兼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驻守平壤,薛仁贵辽东道行军副总管,驻军辽城。
(平壤是《旧唐书》里面的地名,跟邯郸一样,人家没改过地名儿。我们熟知的贞观十道,开元十三道,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好多道都不在这十道之内,唐朝的道,非常灵活的。)
九月,李世绩和侯君集班师回朝,苏烈和薛礼作为安东地区的行政和军事长官,没有跟着一起班师,但封赏的没有落下,苏烈封爵邢国公,左武卫大将军,薛礼为右威卫大将军。
李世绩加封上柱国,侯君集加特进,入职门下省。
当年的心腹大患,御驾亲征未能完成灭国的高句丽,终究还是倒在了大唐的铁骑之下,李世民的心情说不出的痛快。
两仪殿设宴,李世民殿外亲自去迎李世绩和侯君集。
李承乾注意到侯君集的表情,皇帝礼重李世绩,这位老叔是有不满。
李世绩和侯君集都跟随皇帝南征北战,但侯君集参与过玄武门,理论上侯君集才是心腹中的心腹。
玄武门之后,侯君集一直在三省六部的中枢转悠,后面征讨吐谷浑和高昌,皇帝用的都是侯君集,可以说皇帝是非常喜欢侯君集的。
李世绩就不一样了,玄武门的时候,李世绩在外为官,没有参与玄武门,参与征讨突厥之后,短暂的在中枢,很快又被外放。
贞观十七年,他的谋反案爆发,皇帝才召回李世绩,倒不是说这个时候李世绩突然就成了皇帝心腹,而是新太子册立,出于制衡长孙无忌需要。
长孙无忌的分量,当时能够进行制衡的人,房玄龄比较合适,但房玄龄身为太子少师却公然背叛太子,投靠魏王李泰,会不会真心实意辅佐新太子有待考量。
所以,贞观十七年,政治投资失败后的房玄龄,因为其才华,所以房玄龄仍然是朝廷重臣,因为从龙之功且房玄龄行事一向谨慎,皇帝不会亲自动手清算房玄龄。
但是,有过那样经历的房玄龄,在皇帝那里已经上了黑名单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