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图这个体量,应该参考的是前世“德国”(正面)和“棒子”(反面)的案例。
棒子就是想要全面较劲的典型例子,甚至还想在文娱方面为龙头做老大。其自身狂妄自大,设置的重点太多了,人才太分散,结果就是每一个战略领域,都面临着对手十倍的资金,人才的竞争。
宣冲现在理解:文化上,韩国自身底蕴就不足,尤其是文字上还自我阉割了,属于残疾。却“身残志坚”把资源投入到流行文化这种没有门槛的地方。在自己工业本来就面临同态竞争的情况下,缺乏重视可不就是把汉江奇迹打下来的底子弄崩了吗。
小邦工业贪全贪大的下场:每一个产业链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各条工业链上,其自身的利润被提供核心技术的外方抽走,没法研发;进而没有高利润的核心。继续卷廉价劳动力,给外部交份子钱。
尤其是棒子自视甚高,靠抱外部的大腿抱出来的优越感,认为西边的“掌柜们”不靠拢西方,没有自研能力。结果就是被“江南”“珠广”两大制造圈子教做人。
在关于韩流在后世存留多少的问题上,宣冲询问了秦天依,秦天依过了好一会感慨到:新罗在那时候还真的文化扩张啊?我还以为是伪史呢。(中二的黑历史,会被成年后拼命的否认,相关方会声称这是野史)
秦天依:棒子最终失去了工业化初期相对于周边优势的“资源加工能力”。结果完全没有吸引人才的能力,内部劳役征伐过剩后,再无补充,最后族群少数化,被吞并。
德国相对而言就是正面例子,该国并没有发展“人工智能”“软件”等新锐的产业,而是牢牢抓住了传统重点产业链。
保住了自己相当一部分资源加工能力优势。让自己工业竞争力长期的胜过了东欧周围势力,形成了抽吸人才的趋势。
德国如同一颗强大中子星,将东边毛子这个虚胖红巨星辛苦笼络的一系列“粮食,矿产“卫星国的人口全部吸过来。毛子只剩下了军事来维持影响力。
当然德国这个中子星最后还是碎了,因为它和东方那个大黑洞碰上了。
要说原本德国这颗中子星和东边黑洞好好地,双方保持安全轨道,
东方很多产业链保留了德国在尖端元件市场的份额,德国这个中子星硬要变轨,搞切断,所以他那些市场尖端份额,立刻被原来占据中端市场的厂家搞出来后,替代了。
宣冲总结:负责区域势力总产业规划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b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