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智能机器人女仆”不是没禁过,但是深海中色痞们在这方面的动手能力和组织力,让禁令形同虚设。
秦天依联系到了徐希,作为广南经济圈内的话事人之一,徐希在听到宣冲要一笔投资后,点了点头附和:“他要炼特种钢,直接给他产业链就行了,他不是中举了吗?”
秦天依:“看样子,他是要先培养一部分本土的科研人才,不希望直接拿来主义。”
徐希:“呵呵,在抓技术这方面的味道,和那人(谢明)一模一样。”
…视角回到东北方向的滨海…
三号工厂厂房中,第一批高质量的特种钢被制造出来后,宣冲还要面临工业化成本。
在东图钢铁厂的会议上,秀才们将这些问题摆在了宣冲面前,宣冲瞅着这些个“能搞懂,但是没法量产”的最终极问题,眉头紧锁。
很多所谓工业部门卡脖子,不是造不出来,而是成本问题。
宣冲回忆起穿越前,自己年轻时,那些最基础的工业监测设备、材料实验炉都已经有了,材料具体怎么生成,实验室内也都有很多论文打底。问题是实验室内的东西如何工业化?
技术应用在工业生产中,需要保证生产流程足够安全,成本足够低,并且环保。
对头,是要讲究环保。如果市场上别人生产一吨产品耗水五十吨,你生产一吨产品却产生三千吨污染水而这三千吨污染水没法处理,只能排放到江河湖海,造成周围鱼虾死绝,工业区居民生病率高,这样的“国产技术”是存在巨大的隐性成本。
宣冲:发展工业必须要将“环保”成本也纳入计算标准。
宣冲个人吐槽:如果没有标准设限,执行者就无法无天了。人也好,国家也好,所有积重难返,都是某些初衷在一开始就没限制好“度”。
最后呢,宣冲还是得掏钱,去南方采购成熟的工业技术体系,以便于迅速投入生产。
就在这时候,宣冲感觉到自己的文具盒有动静,发出嗡嗡声,这嗡嗡,让宣冲感觉:有点像前世的手机来电。
犹豫片刻打开文具盒后,看到了一个折迭屏幕,宣冲连忙左右看了看,是不是自己拿错东西?
而这边文具盒打开后,宣冲见到屏幕上出现一张“尴尬的大脸”。这种尴尬是平时不上门的人,突然有事找来,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的“原子人”困境。
宣冲:“你是?”
谢明:“你好,我是2040届的学生。”——他一开口,就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