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决定了数千个普通工人的生产是否有“市场回报”的意义。
后发工业势力的铁轨、水泥等初级工业品即便扩大生产,即便自身规划了消耗,也会因缺乏关键零部件而无法推进。进而工厂扩大生产就立刻面临破产风险。
日韩就是这么被拿捏,其如火如荼的工业突然戛然而止,随着国际资本猛然抽离,同时对供应链的零部件进行控制,他们能够生产的工业品因缺失“核心零部件”组合而过剩。
例如韩国的造船业,因缺失殷瓦钢这类核心技术,只赚辛苦钱不说,且随时都有可能在外部操控下出现产能过剩。
宣冲虽然不是工业管理专业出身,但前世可是经历后发追赶的发展历史。某些关键零件,例如德国盾构机、日本的高精密车床,这些“工业皇冠”,都卖出了天价。
宣冲十岁左右时,本国的电力、钢铁等配套产业都出现了严重的“过剩”。这种“过剩”被解读为没有像外国一样出现产业升级。
当时学术界也都在高呼让“外面”进来,显然“外面”也是想要复刻一轮对“曰韩”的收割。即“他们”进来后,先是放松“关键工业零件”,搞搞低价,好似给你甜头;然后当你整个低端体系大规模生产后,猛然再一抽,届时猛然发力“中断核心部件”,低端的产品大规模过剩,七成工业产值积压在仓库中,最后不得不向外妥协。
也就是宣冲所处的这一代人刚刚进入工作、成长为中坚力量的这段时间,“核心元件”逐一被攻克,盾构机、大型内燃机、船舶的高级组件等项目,都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
尤其是“高铁”当所有工业零件全部控制后,让大量原本“过剩”钢铁产能,如同泄洪一样流入基建中。
随着后续光伏,游轮,航母,天然气船,大飞机,电动汽车,这些能吞噬海量低端工业材料的大户登场后,出现一种“洋人觉得过剩,但我没觉得过剩”的奇葩场景。
最终爽文剧情是,洋人破防了觉得的只会抄袭工业怪兽不该胃口这么好,对各类矿产,农业原材料,吃嘛嘛嘛香。他们觉得为了“环保”该给超级工业怪兽减减肥,于是乎提前把攥在手里的牌打了出来,掐断芯片等核心工件的供应,甚至开始搞棉花这样的细枝末节。即对曰韩打出来的王牌,变成了匆匆摊出来的烂牌。
亲历过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工业生产”攻防战的小民,作为事后诸葛亮是非常清楚,产业链上拥有自主产权是多么重要。
有些东西就算能买,但哪怕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