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珠帘。经过这雨幕的来客无不淋得湿漉漉的,但还有各地士人们打着雨伞走入了这里,喝一壶茶后,开始轮番讲解自己对时事的见解。
与后世键佂的自娱自乐不同,草庐中这些论政的家伙,未来都是要进入各个掌权者麾下效力。这不,同样穿着布衣,太守幕中小吏正在一旁悄悄记录呢。其中一些众人交口称赞的见解,会递送到太守的案台上。
在没有君王主导的科举制选材,还都是察举制的情况下,草庐中论政,年轻人阐述见解逻辑,往往就是让人才显现的方式。
这茅草屋外面看起来寒碜,但这个场合是看人;正如科举那茅房一样的贡院是读书人圣地。
相对于科举命题的僵化,这种草庐论事,察举出来的人才更为灵活。
毕竟考场考不出来应变能力,选出来的历经多次科考的老生员,其能力也就是做文章。
但草庐中人才在发表见解,则是要经过各方审视。当然了,核心还是要看参与者的素质。只有视角足够高的人,才能保障“讨论”的质量。
宣冲是考察过这种人才选拔模式,对此评价是:各个论坛中也产生了优秀的论述观点,很多大能脱颖而出。但是随着讨论范围人群扩大,不少来蹭热闹的无能之辈进来大放厥词,再加上水军冲击,以及各种博眼球的视角,功效就此消失。
由于浱州体系下需要的治理人才规模超多,所以宣冲在考察后摒弃这种“草庐”模式。
宣冲反复对比认为:还是要搞学堂选材。当然对于其他州府中这种“论坛大神”的能力,宣冲认为只要通过考察,思想能转变过来,自己还是会给他们机会的。
只是旧士子们现在不稀罕宣冲给予的机会。——毕竟宣冲已经放弃了“礼贤下士”的流程。
回到眼下,草庐中,大家多数话题还是论述,“天下到底怎么办?”
第一波讨论则是昊国这些年的起伏。这些士子们将北边昊国现在划分成了“前昊”和“后昊”。
两年前武家两兄弟(武恒羽和宣冲)守藩篱,有效地遏制打击的是前昊。
当时士林们觉得,北方昊国元气大伤,只要安抚好北方兵将,接下来就无碍了。然而前昊消停两年,又在西边死灰复燃,连连攻下大爻州府。
为此这些士子们找补,将现在的赵诚主导朝政的昊国称为后昊,
士林中,一些混进来的氛围组对此情绪化点评:“朝中一些愚臣,目光短浅,前昊势衰,就急吼吼对精兵良将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