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又靠什么项目赚取一些收入呢?对我来说,并没有多大冲击,因为我在师范读书不需要多少钱,大不了就是需要一点打杂钱,可老幺与幺妹子怎么办呢?此时的父母已经五十多岁了,不能靠他们来赚钱吧。何况母亲自从那次东山开荒受伤后,只剩下半个劳力,还经常性服用止痛药过日子,队里照顾她做些轻松的农活挣点工分创收,维持一家正常生计。
二哥是加工坊生意越来越红火,有钱的给现钱,没有钱的可以欠账。因为生意太好,记账都来不及,为了节省时间,二哥每天晚上都以回忆的方式对一天的欠账进行登记,这足以说明二哥是记忆非同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二哥觉得在家居住而登上那梁上去上班,还真有些耽误时间。于是,又以近期赚取的部分收入来修建了一间备用的生活用房。中午就不用回家吃饭,而是就地取材,比如煮面加点菜叶子简餐一顿,困了还可以睡一觉。来加工的人多了,二嫂就可以招呼客人进入这间屋子临时休息一下,喝点茶,聊聊天,交流一下感情,这里就成了不成文的社交场所。
二哥在梁上开设加工坊,一是利用变压器来动力电,二是在学校附近有人气,三是位置在大队居中,这样来定位项目,二哥算是有眼光的。接下来,二哥又瞄准一个项目,就是根据中央关于改革开放政策中搞活经济,农村可以开设几家小商店,不再受一个村只能开一家代销店的规定。天时地利人和,二哥什么都具备了,二哥第一时间去找任乡长的表叔帮忙,在供销社办理了小商店营业执照,选了一个吉日开业了。
那天是一个周末,我回家参加了二哥的小商店开业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前来祝贺的乡亲上百人,多多少少都选买一些生活用品。这些人是二哥米面加工的回头客,我基本上都认识,我还跟他们倒茶水,表示热烈欢迎他们的光顾。
二哥基本上没有时间打理小商店的业务,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二嫂的身上。她读过农高,有文化,爱说话,看起来一副热情的样子,呈现一个融洽的场面,让大家有一种家的感觉。
这梁上就在学校上面一点,再背靠一口大堰塘,水深不见底,多年前淹死过刘家塝一个青年胡姓男子,自那时起,在我心目中一直存在一个恐怖的阴影。白天我在二哥这个小商店加上加工坊里走动,没有任何感觉,可一到夜幕降临,我就不敢到堰塘边缘下方走动。所以,我白天跟他们帮点小忙是开心的,可不愿在这里过夜。他们是知道我这个弱点的,不会计较我帮忙不彻底。
那些学生放学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