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途中,路过白渠之时,刘羡迎面撞上了河东的第一批移民。
虽然理论上来说,这批移民由郗鉴与陆云负责。但实际上,刘羡的幕僚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面面俱到。他们只能负责大体的章程不出差错,但具体组织管理的,仍然是移民自己推举出来的士人领袖。基本每一名士人负责一曲,而一曲约五十余户,近两百口人。旅途之中,正是这些士人们与陆云他们协商接下来的行程,并组织每日的休憩与饮食,确保无人掉队。
刘羡与他们相遇的时候,这些移民已经起程近二十日,正如刘羡的预测,也前行了差不多六百余里。走了这么久后,移民们已经满面风尘,每个人的面容都有些憔悴,身上的衣服满是泥点,许多人的草鞋都磨烂了。
在最前面组织难民的不是他人,正是薛兴一家。他们是汾阴人,距离渡口最近,又出身名家,自然就成了移民们的领袖。刘羡听说他在这里,便唤他过来,询问道:“季达,怎么样?路上都还顺利吗?粮食够吃吗?”
作为刘羡的旧属,薛兴自不只是管理一曲而已,最前方的十曲都要向他报备。因此,他也最能掌握目前移民中具体的情况。
薛兴见到刘羡,先是高兴,但随即面露忧色,他对刘羡总结道:“主公,粮食倒不缺,事先每个人都发了足用一月的粟粉、米粉、麦粉,到了黄丘就能再补,但其他问题不小。”
“主要是大家第一次走这么久的远路,每日奔波,又风餐露宿。身体稍弱的,不少人都承受不住,得了风寒,或是疟疾,可眼下这个环境,恐怕不好养病。”
刘羡去审视后方队伍的移民,确实如薛兴所言,行进的人群之中,不少人都拄着拐杖,面色蜡黄,甚至还有一些人在路边歇息,不断地打摆子。这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刘羡稍稍打量后,原本轻松的神色,立刻严肃起来,他对薛兴问:“养病的地方可以再想,我们带的药材够不够。”
“药材眼下还够,但长此以往……”薛兴虽没有说明,但意思已经非常清楚。眼下的路途还没有过半,目前走得还是最容易走的路段,将来要是到了秋季,天寒地冻,行进至满是毒虫猛兽的深山老林之中,药材大概率是不够用的。
这是预料之外的情形,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人总是难以顾及所有事情,多是在发生后才意识到应该设法解决。而刘羡自不能置身事外。于是他在路上稍作等待,等陆云与郗鉴赶来后,他就这个问题与之商议道:“可以沿途设置一些病居,招揽一些医疗,让病人们稍作休整,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