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之中,物产自然不算丰富,饮食无怪乎是些麦饭、葵菜之类的东西,非常简朴。孙熹本来想再弄来一些腌肉,但被刘羡拒绝了,他笑道:“来日方长,现在正是同甘苦的时候,就不要太特殊了。”
于是孙熹便寻来了一壶浊酒,给随行的百余名幕僚将校倒上一杯,众人一同望着联绵不绝的雨幕,与远处逶迤奔放的青山,一同饮下。
刘羡这时问孙熹,河东方面形势如何?孙熹回说,他身处群山之中,几乎每隔一个月,才和李矩通一次信,对最新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上个月的时候,河东境内还风平浪静,在忙着春耕,但关于洛阳方面战事的消息,还是产生了许多的舆论风波,很多人都对前景感到悲观。
说起这个事情,刘羡想起来,西垒战败的时候,义师麾下有许多人突围而走,不知逃往何处了。刘羡问孙熹,是否有一些人从轵关返回。孙熹点头说,确有一些人从中而过,不过规模不多,大概也就在千余人左右。为首的好像是索綝、皇甫澹几人,他们离开河东后,都去投奔了雍州刺史刘沈。很多关于关东洛阳的消息,大家都是他们口中得知的。
得知索綝等人还活着,郭诵颇有些不齿,他嘲讽道:“跑得这么快,连自己父亲最后一面都不见了,真是位孝子啊!”
在这个以孝为先的年头,这算是非常严重的指控了,刘羡咳嗽一声,改正说:“当时兵荒马乱,自保尚且不暇,谁能知道其余人的详情?不要太过苛责。”
毕竟刘羡此次返回河东,是冲着复国而来的,需要尽可能地团结每一份能利用的力量。而这些义师逃兵们不告而别,行为固然对刘羡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可他们本来就和自己没有君臣关系,远赴千里来为朝廷尽忠,就已经极为可贵了。还要他们苦战到最后,为国殉死,这未免是一种苛求。
对于刘羡来说,他现在要思考的问题很多,主要还是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长远战略,来确保势力之后的发展。
须知如今的情形,已经和两年前刘羡谋取河东的形势不同。刘羡说服李矩为河东太守时,朝廷的辅政还是齐王司马冏,当时和河间王闹得剑拔弩张,随时可能爆发一场东西大战。故而刘羡准备借齐王司马冏的威名,以河东为立足点,逐渐拿下关中。
可现在,关东的势力分裂为数块,远在许昌的祖逖力所不及,邺城的司马颖不可能帮助自己,并州刺史司马腾,又是东海王司马越的亲弟弟。而自己要对抗的河间王,也随着洛阳之役的胜利,进一步稳固了对关中的统治。四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