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有的,还有大宋的兵马呢!岛上的食人生番可不是吃素的。只不过两方都不算是正经军士,也算是相处融洽。”
“竟还有吃人的野人吗?”
“之前有,只不过经过几年来的恩威并用,山中野人已经不敢来光明正大的掳人了。”
钱端礼还要继续问,商船一阵摇晃,使得他腹中也是一阵翻腾,抱着桶子继续呕了起来。
陆九渊上前递过帕子,随后伸手拍着钱端礼的后背。
钱端礼也有些不好意思:“陆六郎,这次真的是辛苦你了,若是还有来日,我钱氏必然会倾囊相报!”
陆九渊依旧是温润如玉的姿态:“之后的事情,之后再说吧。”
“说起来,贤昆仲不是在江西讲学吗?为何会来福建?”
“哦,这就说来话长了……”
路途长远,甚是无聊,两人渐渐也就变得无话不谈起来。
陆九渊与他的五哥陆九龄之所以来福建,其一自然是为了探望大哥陆九思,并且报平安。
其二则是学术之争。
且说陆九渊、陆九龄、陆九韶三人皆是当世大儒,并称为三陆。
这三人的学术思想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心即理”,简单来说就是,心与天理本为一体,强调通过去除私欲回归本心即可通达天理。
这套理论被后世王阳明继承发扬光大之后,成为了心学。而这个学派,在后世干脆就被称为‘陆王学派’。
而在朱熹北上山东,为儒家寻到方法论之前,所坚持的乃是自程颐传下来的那一套,也就是“性即理”。
主战人性根源于天理,将人的道德本性等同于宇宙普遍法则,建立“天理—人性—道德”的贯通体系,而抵达天理的办法,就是通过‘格物’来致知。
这套学说,也就是俗称的‘程朱理学’了。
这两种学说乃是有根本性对立的,其中渊源纠葛哪怕写上一万字论文都论不清楚。
化繁为简来说,那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斗争。
这两者在后世看来,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毕竟“心学”所倡导的依靠修身养性来寻求真理实在是过于玄乎了一些,想想都难以实现。
然而,因为当日朱熹没有找到方法论,两种学说斗得那是旗鼓相当,堪称卧龙凤雏。双方从通信论难,到直接会面,学术论争一直都没停过。
自从朱熹北上,他从理学发展出了格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