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区域,数丈深的基坑已初具规模,壮汉们喊着号子夯实地基,木槌砸落的闷响如同擂鼓。
灰青色的砖石沿着石灰线层层垒砌,缝隙间填满黏稠的灰浆,在四周的支柱位置上,婴儿手臂粗细的钢筋被铁丝绑着,用木制的模板固定竖立。
这所谓的钢筋和铁丝,比起后世的成熟工艺,其实有很大的区别,甚至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钢筋、铁丝。
毕竟这个时代根本做不到热轧、冷轧、冷拉等技术,只能依靠铁水浇筑、手工锻打制造。
多亏了城郊的炼铁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勉强炼出了含碳量、柔韧度和可塑性还算过关的钢铁。
但就算如此,合格率也低得可怜,而且为了保证强度足够,浇铸成型的钢筋十分粗大。
至于锻打的铁丝,则是既粗又短,因为没法拉丝成型,要一根根的制作,效率实在不敢恭维。
但为了“东京第一楼”能顺利完工,哪怕再昂贵的造价也得去做。
与此同时,一旁的平地上,数十名民夫正在搅拌砂浆,其中混杂着碎石岩块,以增加浇筑后的强度。
李奕经过和大匠们的商讨,决定采用混凝土浇筑为主,木料构造为辅的方式,以此来建造这座“东京第一楼”。
这样既保证了结构的稳固,又能节省不少的水泥成本,同时主框架使用混凝土,使得整座楼能有广阔的空间,不至于像是塔楼一样,只能保障高度而不能保障空间。
除此之外,规划图里还包含了旁边的两座副楼,比之主楼要挨一截,三座楼宇由环形走廊连通,歇山顶、翼角和屋脊组成整体楼面。
顺带在楼后还会建造廊檐走道,修一座长桥跨过龙津河面直达对岸,桥上会设计成一处游廊观景台,俯瞰两岸风景和河面上往来的舟船。
但这只是后续的增建计划,一次性想要完成的话,所要耗费的银钱太过惊人,目前最重要的还是把主楼建好。
为了保险起见,主楼原定十余丈的高度,缩成了八丈,总共分为五层,且最高一层的阁楼,完全使用木制架构。
但纵然如此,二十多米的高度,在周围建筑的衬托下,也足以称得上壮观了。
不过短时间内还见不到成果,起码还得要好几个月,而且还是要在银钱跟得上的前提下。
李二娘家的商队还未抵达东京,眼下都是掌柜李全拿出了积蓄的财货,但也快要见底了。
不管什么时候,时间和金钱都是最让人头疼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