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否则高平之战很难取得那般大的战果。
世宗柴荣也对刘词的功劳高度认可,战后改授其为永兴军节度使,加兼侍中、行京兆尹,可谓荣宠至极。
然而不过一年时间,这人却说没就没了……昨日尚能在沙场叱咤的老将,今日便已化作一纸冰冷的讣告。
人生在世常不满百,确实如晨露般短暂,纵使再如何不服老、不认命,终究抵不过无常二字。
向训大概也抱有相似的感慨,只听他轻叹一声道:“折节帅才刚病逝不久,如今刘节帅也……宿朝累功的大将,终究还是敌不过岁月二字。”
堂内一时沉寂,唯有炭火偶尔爆出细微的噼啪声。
过了片刻,王朴轻咳一声,开口打破了沉寂:“京兆府送来的奏报里,还附了刘词临终前的举荐……”
李奕闻言眉梢微动,暗忖这些沙场老将从哪学来的毛病,怎么都喜欢在临死前向朝廷举荐人才?
但想是这么想,他也并未多嘴。
反正这种事自己听着就行,只要不问到自己头上,自己就不该多管闲事。
“刘词此番举荐了三人。”王朴捋着胡须继续道,“赵普、楚昭辅、王仁赡……”
话音未落,李奕正端起茶盏的手微微一倾,青瓷盖碗碰出清脆的声响,几滴茶水顿时溅到了衣袖上。
眼见两人将目光投向自己,他不动声色地将茶盏放回案几:“一时没拿稳,险些掉了。”
说罢,李奕轻笑着整了整袖口,借着动作掩饰细微的失态。
但他心里却已转过数个念头——若是单独出现赵普这个名字,或许还有重名重姓的可能。
不过既然是和楚昭辅、王仁赡这两个名字同时出现,莫非是那位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那这就有意思了……李奕端起茶盏浅浅抿了一口。
据史料记载,赵普和赵匡义在陈桥兵变中,为赵匡胤献策献计出了大力。
不过后世的学者分析,这个说法中关于赵匡义的部分存疑。
当时“驴车战神”才不过十几岁,而且蒙父兄的荫蔽,在禁军中补了个下级军职。
赵匡胤率军“抵御契丹”之时,赵匡义是否跟在军中,还是留在东京侍奉老母,都是不能确定的事。
很有可能是这货给自己脸上贴金,继位后瞎编乱造了一通——陈桥兵变的具体过程,除了少数的当事人,谁能知道其中的内情?
更别说赵二还自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