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不知从何时起,与唐植桐来往的人中,在各单位有个一官半职的已经逐渐占了大头。
张新平过来的最晚,菜快做好的时候才到。
东厢房的各位,不是这个处,就是那个处,虽然武爱军、马薇的级别低,可人家那穿着、做派、见识,一点儿都不像是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
相比较而言,孟庆丰觉得自己这个化工原料公司的经理有些不够看。
孟庆丰没有参加过革命,出身穷苦,解放前就从事零售业,吃过苦、受过累,挨过打、遭过罪,但他有一点特别好——非常好学。
在逆境中偷学、自学,咬牙攒钱买了本字典。
吃饭、大便的时候都在学,别人玩的时候也在学。
这种刻苦的付出没有白费,认识了字就能看报,从而学习别人的思想,为他自己的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后,一切都变了模样,但很多又没变。
不少商号没了,但出现了供销社,孟庆丰凭借脑子灵活有了份工作,后来又因为能说会道、工作踏实获得领导赏识一步步走到今天。
若不是前两年跟唐植桐工作上有了交际,孟庆丰估计海淀供销社就是自己这辈子的天花板了。
今天能有机会结识唐植桐在各行各业的朋友,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孟庆丰将自己的姿态摆的很低,与两人第一次见面完全是两副面孔,唐植桐大概能猜到他怀了什么心思。
实事求是的讲,无论是前两年的合作,还是前阵子的换房,唐植桐对他孟庆丰都是满意的,毕竟自己也没吃什么亏,所以在提了三个酒以后,唐植桐单独向孟庆丰敬酒,同时也向在座的诸位表明两人的渊源:“孟大哥,您是我的贵人,如果在玉泉山工程上没有您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敬您一个!”
“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话不多说,全在酒里了。”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但也是朋友给的,面对唐植桐的抬爱,孟庆丰很实在,端起酒杯一口干了。
在座的都知道玉泉山是什么地方,虽然这个工程不及同期的十大工程有名,但绝对也是重点之一。
由于自带光环,众人对玉泉山工程不甚了解,免不了会有些好奇。
于是唐植桐和孟庆丰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将当年那个热火朝天的工程简单描述了一下,只说与供应有关的地方,绝口不提里面的布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