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瞥他一眼,“《天津文学》啊?”
“ber。”
冯骥才拍拍脑袋,“《中国作家》。”
《中国作家》,这是前年中作协创办的一部刊物,主编冯沐,最开始是双月刊,后来是月刊、半月刊,再后来才改成了后世熟知的旬刊,也就是每隔10天出一次。
从这个改的经历就能看出,这部刊物虽然这会儿不起眼,但在后世体量非常大。
事实也正是这样,《中国作家》在后世是文坛体量最大的文学阵地,在中文文学期刊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向保守的冯沐,在《中国作家》创刊号上提出的办刊方针是:
“百花齐放、质量第一、立字当头、贵在创新。”
强调“百花齐放”。
强调“创新”。
这说明冯沐也是在努力改变和反省自己在文学上的旧有观念的。
“《中国作家》要约我这篇稿子?”
“对。”见江弦有些犹豫,冯骥才连忙道:“你别觉得我们这刊物才办两年,没什么底子,看不上我们,这两年作协对我们是很重视的,王濛的新短篇、姚雪垠的新长篇、陆文夫的新中篇这都拿给了我们,作协那边儿的方向是把咱们这本刊物往大型期刊上做,当作协的灵魂刊物来作,规格拉的很高”
“大冯,你误会我意思了,我没看不上你们,作协对这部刊物有多重视,我也清楚。”
江弦道:“只不过我这篇新作品是一篇儿童文学,恐怕不太适合在你们这部刊物上发表。”
“儿童文学?”
冯骥才挠挠头,然后有些难以置信的看一眼江弦,“你啊?”
“是啊。”
江弦点点头,“之前《儿童文学》来跟我约过这篇稿子,我还没答应,所以拿给你们《中国作家》也不是不行,但是这篇是儿童文学,就是怕有点儿不太符合你们这部刊物的风格。”
“这倒也是。”
冯骥才一琢磨,“倒不是说适合不适合我们这刊物,你的作品我们肯定想要,就是我怕耽误了你这,我们这刊物肯定是主要拿给成人看的,小孩儿看的比较少。”
“那你还要么?”江弦道:“你要的话我肯定拿给你。”
江弦这话不是开玩笑,这些年冯骥才又是给他写稿子,又是给他递稿子,他冲冯骥才约稿,冯骥才从来也没犹豫过,这会儿冯骥才找他约稿子,就冲着这些年这些交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