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可以走。
这种感觉非常玄妙。
每个人在真正进入一段感情的时候,或许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玄妙——那个在心中悄然浮现的潜在答案。
关于这个人,关于这段路,到底是不是能长久地走下去,其实从一开始,灵魂深处就已经有了预感。
圣路易桥上的手风琴声渐渐被抛在身后,融化在冬日渐冷的空气里。
他们穿过西岱岛,短暂地掠过圣米歇尔广场边缘的喧嚣,随即真正踏上了左岸的土地。芭芭拉带他在蒙特贝罗堤岸边往西前行,右手边是冬季静静流淌的瑟涅河,左手边,则是圣日耳曼德佩游客云集的拉丁区。
拉丁区,顾名思义,是古罗马人曾经在法兰西岛居住过的地方。它建立在圣日内维耶芙山的斜坡上,此处为巴黎左岸的制高点,曾是高卢-罗马城市卢泰西亚的中心。该时期幸存的两处主要遗迹,卢泰西亚竞技场和克吕尼浴场,证明了这里曾是古巴黎最初的民间和社交心脏。光是竞技场,就能容纳高达一万五千名观众,充分显示了当时罗马定居点的规模。
罗马人出于战略考量选择了于山丘上建城,几个世纪之后,中世纪的学者们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座山丘。不过,他们最初搬迁到这里,并不是为了像罗马人一样居高临下地进行统治,而是为了逃离当时已经因为人口暴增而变得过度拥挤的巴黎襁褓——西岱岛。一所所学校在圣日内维耶芙山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使其很快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知识圣殿。
1200年,腓力二世颁布法令,正式授予一家隶属于巴黎大教堂学校的师生合作社“大学”称号,巴黎大学,又称索邦大学,由此成立。而正是因为有了巴黎大学,圣日内维耶芙山上的各种学校开始逐渐合并成大学旗下的各个独立学院,原本各自为战的单元,被有效地统合了起来。
这座新生的学者之城,吸引了当时欧洲最伟大的头脑,譬如托马斯-阿奎那和皮埃尔-阿伯拉尔,迅速确立了圣日内维耶芙山作为中世纪知识中心的声誉。
很快,这里就开始被巴黎的居民称为“Pays Latin”,即拉丁之国。后来演变为“Quartier Latin”,拉丁区。这个名字无关种族,而是因为拉丁语是当时全欧洲学术界和教会的通用语言。来自意大利、英国、德国的学生和学者们在这里用同一种语言辩论,标志着欧洲第一个超国家知识区域的形成。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个故事的核心冲突就已写好:一边是“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