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考古队正式邀请参与后续发掘。”系统提示音响起时,石门缓缓打开,密室里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六件青铜残片整齐地摆放在石台上,旁边散落着一些琉璃构件,正是休·琼斯提到的通商鼎配套部件,而石台中央的凹槽,恰好能容纳所有残片拼合成完整的鼎身。
阿米娜博士拿起一块残片,上面刻着“大唐通商凭证”的汉文铭文:“这组鼎不仅是工艺品,更是当年丝路贸易的‘信物档案’,每个鼎足都存放着对应国家的通商文书。”她看向陈坤,“我们希望能联合中国、法国、英国的匠人,共同完成通商鼎的修复,让它成为中亚-中国非遗合作的象征。”
休·琼斯的视频连线突然接入,屏幕上是他刚修复的琉璃构件:“这些琉璃的成分里有撒马尔罕的天然石英砂,还有中国的草木灰,是真正的‘丝路合璧’产物。我已经订好了去撒马尔罕的机票,要亲自参与琉璃部件的复位工作。”让·勒梅尔则传来消息,中法榫卯研究院的学生已整理好通商鼎的文献资料,正准备组团来撒马尔罕研学。
深夜的钟楼遗址,考古灯将密室照得如同白昼。陈坤将爷爷的日志放在石台上,与残片上的铭文对照,突然发现1946年的日志结尾有一行补写的字迹,应该是爷爷离开撒马尔罕后添加的:“通商鼎的修复,需待‘万国来朝’归位之日,方得圆满。”他抬头望向流浪,两人同时明白——这组鼎的最终修复,要在江城的传承馆完成。
卢卡斯和林墨带着卡里姆等当地少年,在营地举办了“丝路夜话”活动。孩子们用铜片和彩泥制作迷你通商鼎,卡里姆在自己的作品上刻了“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双语字样:“我要把它送给陈老师,等我长大了,也要去江城学榫卯技艺。”艾买提老人坐在一旁,用弯月锤教孩子们敲制铜饰,锻打声与远处的诵经声交织成独特的丝路旋律。
“叮!触发新支线任务‘通商鼎残片转运’,任务要求:制定残片安全转运方案,结合各国非遗保护技术,确保文物完好抵达江城,同时组织中亚少年非遗传承人随行研学。任务奖励:匠心值+2000,解锁‘跨国非遗文物保护’标准,中乌文化交流专项基金。”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密室,陈坤和阿米娜博士共同为残片贴上编号标签。流浪则在和考古队商议转运细节,计划用恒温箱配合胡杨木榫卯固定架,确保残片在运输中不受震动影响。“下一站,带着通商鼎的残片回家,”陈坤将爷爷的日志收好,铜块信物在阳光下泛着红光,“让丝路的匠魂,在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