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的纹路和铭文重叠后,像不像钟楼的剖面图?”
众人立刻将铜块移到西墙凹陷处,正午的阳光穿过钟架缝隙,铜块的投影在墙上形成清晰的线条——不仅勾勒出钟楼的内部结构,还在地下三米处标注出一个方形区域。“是密室!”阿米娜博士激动地挥手,考古队员立刻用洛阳铲探测,果然在标注位置发现了坚硬的木质盖板,“但这里的夯土很松散,强行挖掘会引发坍塌,必须用榫卯结构临时加固。”
流浪立刻调出钟楼的结构图纸,结合中原的“斗拱加固法”和粟特的“木栓支撑术”设计方案:“让·勒梅尔传来的法国榫卯文献里,有类似古建筑加固的记录,我们可以用当地的胡杨木做斗拱,配合青铜栓固定夯土。”陈坤则带着年轻匠人打磨木栓,日志里的“木性随土”批注此刻派上用场:“撒马尔罕的胡杨木质地坚硬,榫头要做‘楔子形’,才能和夯土紧密咬合。”
少年研学营的孩子们也加入进来,林墨教他们用彩泥制作斗拱模型,当地男孩卡里姆突然喊道:“这个模型的结构,和我家老房子的房梁一样!”他跑回营地拿来一张老照片,照片里的粟特传统民居,房梁衔接处正是“斗拱+木栓”的结构,“我爷爷说这是‘铜匠教木匠’的手艺,当年是中国匠人传过来的。”
加固工作进行到傍晚,当最后一根青铜栓嵌入夯土时,钟楼的西墙终于稳定下来。考古队员小心撬开木质盖板,一道通往地下的石阶显露出来,阶壁上刻着连续的锻铜纹样——从西域的卷草龙,到中原的流云龙,再到粟特的驼队纹,构成一幅完整的丝路锻铜长卷。“这是当年陈敬山先生和粟特匠人共同刻的,”阿米娜博士抚摸着纹样,“每一道刻痕都藏着技艺传承的密码。”
走到石阶底部,一扇刻着鼎形纹样的石门挡住去路。石门中央是个凹槽,形状与三块青铜残片拼合后的轮廓完全一致。“需要将残片嵌入凹槽才能开门,”陈坤将残片依次放入,当最后一块残片归位时,石门发出“咔嗒”的声响,缝隙中透出微弱的金光,“但还需要‘双火相熔’的信物激活——爷爷的日志说‘铜信映光,石门自开’。”
艾买提老人将铜块放在残片拼合的鼎形凹槽上,流浪用打火机点燃带来的桑木枝,火焰刚一接触铜块,铜块就发出温暖的红光,将鼎形纹样投射在石门内侧的石壁上。光影中,原本模糊的铭文清晰起来:“丝路通商鼎,藏于钟鸣之下,合则通,分则安。”
“叮!完成残片解读关键环节,匠心值额外+1000,解锁‘通商鼎结构图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