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全国军民同胞、各友军将士:
倭寇犯我首都,铁蹄踏破金陵郊野,炮火烧焦紫金山麓。自十二日城垣告急,雨花台殉国、光华门喋血,我十万卫戍健儿以血肉为城,与寇贼鏖战旬日,歼敌逾万,虽伤亡殆尽而锐气未折。今敌寇已破城,街巷喋血,余身为南京卫戍司令,受国之托、负民之望,自当与首都共存亡,以谢天下!
忆昔受命之日,曾立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今城虽破,然中华魂未断、军人志未消。麾下将士或在街巷肉搏,或在江边阻击,虽身陷绝境,仍死守阵地。城中百姓虽遭涂炭,仍有义士助我军运粮送弹,宁死不屈。此等忠勇,足以昭日月、泣鬼神!
余在此通电全国:金陵虽陷,抗战未败!愿我全国军民继此精神,前仆后继,以必死之决心抗敌寇、复国土。愿我友军将士乘势西进,直捣寇巢,救万民于水火;愿我海外侨胞奔走呼号,促国际正义之伸张。
今日之金陵,虽为焦土,明日之中华,必复荣光!余将率残部坚守最后阵地,死战到底。誓不投降,誓不后退!
谨此通电,伏维鉴察。
金陵卫戍司令 唐声智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午时”
滴滴答答的电波,承载着这篇悲壮与谎言交织的绝唱,冲破金陵上空的硝烟,传向四面八方。在发完电文后,技术人员迅速销毁了电台和密码本,分散隐入了混乱的南京城。
12月13日下午 ,江城国民政府。校长在行营收到了这份以唐声智名义发出的“殉国通电”。他久久凝视着电文,脸上看不出喜怒。戴雨浓站在一旁,低声道:“校长,唐孟晓他……其实是在逃跑路上……这电文,是景公安排的……”
校长摆了摆手,打断了戴笠:“孟晓……临难不苟,壮烈殉国,可追赠陆军二级上将,从优议恤。” 他需要这个“英雄”,需要这针强心剂来激励全国士气,也需要有人承担战败弃城的责任。景行的私自行动,歪打正着,完美地满足了他的政治需求。至于唐生智真正的死因,将被永远埋藏。
与此同时,延安,古月、周明等中共领导人也在密切关注金陵。收到电文后,延安的《解放日报》迅速发表社论,一方面高度赞扬了金陵守军尤其是下层官兵的英勇抵抗精神,将唐声智的“殉国”视为民族气节的体现。另一方面,则猛烈抨击国民政府高层指挥失当、撤退混乱、罔顾民生的行径,呼吁全国上下吸取教训,真正实现全民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