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的日子,被一种奇异的宁静包裹着。丽江的冬天,来得清冷而克制。玉龙雪山的峰顶,终日戴着一顶厚重的白帽,沉默地注视着山脚下的一切。黑龙潭公园的湖面,在寒风中,凝结了一层薄冰,冰面上,偶尔有几只不怕冷的水鸟,留下细碎的爪痕。
“云迹工作室”的新项目,被苏砚命名为“玉书计划”。
它不再是对外宣称的“茶马古道”项目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秘密的课题。除了陆时衍、阿哲和林琛,没有人知道这个计划的存在。就连工作室的其他成员,也只以为苏砚从一次长途考察中,带回了一块普通的古玉,正在进行常规的研究。
他们守口如瓶。
因为,他们都清楚,这块玉璧所承载的秘密,太过沉重,也太过危险。
---
苏砚的研究室,变得更加神秘。
那块玉璧,被重新放回了防震防潮的展示柜中。柜子里,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和一套精密的光学仪器。这是陆时衍利用他在科技圈的人脉,为她定制的。仪器可以在特定的光谱下,激活玉璧上的“烟文”,使其显影,而不再依赖于满月的月光。
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这意味着,苏砚可以随时进入那个远古部落的“图书馆”,阅读那些用“烟文”写成的“书籍”。
她开始系统地整理和翻译那些信息。她将“玉书计划”,分成了几个子项目:古文字破译、古代科技复原、生态智慧研究、以及哲学思想探析。
陆时衍,成了“古文字破译”项目的负责人。他利用自己在语言学和逻辑学上的天赋,帮助苏砚,构建了一套“烟文”的语法和语义体系。他们发现,“烟文”并非一种简单的象形文字,而是一种集象形、表意、表音于一体的,高度复杂的文字系统。每一个符号,都像一个“全息图”,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阿哲,负责“古代科技复原”。他根据玉璧上显影出的那些古代建筑、工具和机械的图纸,尝试着用现代材料,进行复原和模拟。他惊讶地发现,这个远古部落的许多技术,都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智慧。比如,他们设计的一种利用地热和风力的混合能源系统,其效率,甚至超过了现代的许多同类技术。
林琛,则专注于“生态智慧研究”。他将玉璧中描述的,那个部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与现代的生态学理论进行比对。他发现,这个部落的许多做法,比如轮耕休作、物种保护、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都与现代生态学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