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围坐在煤油灯下,连夜准备第二天要向旗委书记展示的材料。
张教授拿出他这些年在金川村收集的数据,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土壤成分、植被生长、风速变化。
有些纸张边缘已经破损,被他用透明胶带仔细粘贴好。
“这里不是不能治理的死亡之地。”
张教授指着图表上的曲线,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专业的光芒,“根据我的研究,金川村地下水位虽然下降,但还没有到枯竭的程度。村东头那口老井,即使在最旱的年景,水位也没低于十米。如果能科学引水,配合草方格固沙和耐旱植物种植,完全有可能遏制土地沙化。”
陈阳则拿出了一幅手绘的地图,上面标注着金川村周围的地形和植被分布,笔触精细,连最小的沙丘和灌木丛都被仔细描绘出来。
“我和穗儿这几年试验的那片沙枣林,成活率已经达到了四成。这说明只要方法得当,咱们这里还能长东西。”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片绿色区域,“我计算过,如果全村人一起动手,三个月内就能完成村周五百亩的草方格固沙,同时种植沙枣和梭梭苗。只要下一场雨,这些植物就能扎根。”
拾穗儿安静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点。
她的字迹工整有力,一如她此刻的决心。
偶尔抬头时,她会与陈阳的目光相遇,无需言语,彼此眼中都有同样的坚定。在京科大学的四年里,他和拾穗儿一起多次默默进行着治沙试验,皮肤被戈壁的阳光晒得黝黑,双手布满了劳作留下的茧子。
“我算过了,”
陈阳继续说着,拿出一张写满数字的纸,“草方格需要的麦草,旗另外的苏木就有,收购价格不贵。树苗的话,我联系了区农林大学的实验基地,他们愿意无偿提供第一批十万株幼苗。关键是人力,我们需要全村人一起动手。”
拾穗儿终于开口,声音轻柔却坚定:“人力不是问题。金川村的乡亲们,最不怕的就是吃苦。”
帐篷外,李大叔带着几个年轻人连夜清理着村委会废墟,希望能找出一些还能用的文件和物品,证明金川村的历史和价值。
铁锹挖在沙土和瓦砾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每挖出一本账册、一面锦旗,大家都如获至宝,小心地拂去上面的尘土。
“找到了!找到了!”
突然,赵铁柱兴奋地叫起来,手里举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村里的老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