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这么甜。”
杨桐桐把豆浆递到她手里,笑着问。拾穗儿接过豆浆,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开来:“想起大一在图书馆勤工俭学的日子,刘阿姨总给我塞吃的,那时候觉得,图书馆就像第二个家。”
当天下午,拾穗儿抱着装满书的纸箱,和杨桐桐一起往图书馆走。
路过食堂时,她特意绕到窗口,买了两块刘阿姨爱吃的豆沙糕——这四年受了阿姨太多照顾,这次道别,她总想做点什么回报。
走到图书馆门口,那扇熟悉的玻璃门敞开着,刘阿姨正弯腰擦拭前台的桌子,花白的头发在午后的阳光里泛着柔和的光。
听到脚步声,刘阿姨抬头看见拾穗儿,手里的抹布一下就停住了:“穗儿?你怎么来了?是不是来拿寄存的书?”
“阿姨,我来跟您道别,还有些书想留在这儿,送给来借书的学弟学妹。”
拾穗儿把豆沙糕递过去,又指了指身边的纸箱,“这些都是我四年里常用的专业书,笔记都写在旁边了,他们看着能省点力。”
刘阿姨接过豆沙糕,眼眶一下就红了,拉着拾穗儿的手往阅览室走:“你这孩子,总是这么贴心。正好这会儿下午没课,好多学弟学妹在里面看书、借书,你把书放在阅览区的长桌上,他们看到了肯定高兴。”
拾穗儿跟着刘阿姨走进阅览室,熟悉的书香扑面而来。
靠窗的那个座位空着,阳光正落在桌面上,恍惚间,记忆就像翻书一样,一页页在眼前展开——
大二那年,她和陈阳一起参加“全国大学生教育公益实践大赛”,为了准备参赛方案,两人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
也是在这个靠窗的位置,桌上摊满了全国各地的教育公益案例,陈阳拿着笔在纸上画框架,她则埋头查资料,偶尔抬起头,就能看见他认真的侧脸。
有一次两人为了一个方案细节争论起来,声音不大,却引得周围的同学频频侧目。陈阳停下笔,忽然笑了:“别吵了,我们去楼下买瓶冰汽水,回来接着想。”
那天的冰汽水是橘子味的,气泡在舌尖炸开,两人坐在图书馆门口的台阶上,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就把方案的漏洞补上了。
后来他们的方案拿了省级一等奖,领奖那天,陈阳特意把证书递给她:“这里面有你一半的功劳。”
大三上学期,她报名参加了山区支教项目,出发前需要准备一套适合当地孩子的教学方案。
陈阳知道后,主动提出陪她查资料。那段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