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三年的朝鲜半岛,夏日的燥热与战场的硝烟混合成一种令人窒息的黏稠。上甘岭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战争的齿轮并未停止转动。战线依旧在“三八线”附近僵持,双方在漫长的防御对峙中,进行着更为精密、也更为消耗的阵地争夺。冷枪冷炮成为日常,小规模的战术突击和反突击如同永不停歇的潮汐,冲刷着钢铁与血肉构筑的堤岸。然而,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气氛,开始在空气中悄然弥漫——和平的曙光,在经历了两年多打打停停、曲折反复的谈判后,似乎终于穿透了厚重的战争阴云,投下了一丝微弱的、却真实存在的希望。
谢文渊身处志愿军司令部,对这种变化感受得尤为清晰。他案头的工作重心,已悄然发生了偏移。除了依旧要处理前线部队的防御部署、应对敌军战术挑衅、协调后勤保障等日常军务外,更多了一份关于停战谈判进展的通报,以及如何配合谈判桌、在战场上争取更有利态势的筹划。
板门店,那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如今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谈判帐篷内,唇枪舌剑,寸土必争;谈判帐篷外,军事压力、外交博弈、舆论宣传,交织成一幅更为复杂的图景。谢文渊参与研究和制定了一系列“以打促谈”的作战计划。这些计划的目的不再是寻求大规模的战略突破,而是通过选择性的、有限度的战术进攻,夺取一些关键的前沿支撑点,改善我防御态势,并在谈判中展示我军的实力与决心,粉碎敌人妄图在谈判桌上获取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的幻想。
夏季反击战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起的。谢文渊协助上级,精心选择了攻击目标,多为敌人防御体系中较为突出、且对我威胁较大的阵地。战斗依旧激烈,但与之前旨在大量歼敌的运动战或上甘岭式的坚守防御不同,此次战役更注重攻击的突然性、精准性和可控性。我军集中优势炮火,采取“抓一把就走”或“占住不走”相结合的方式,给予敌军沉重打击,先后夺取了多处重要阵地,尤其是金城战役的胜利,给予南朝鲜军队重创,有力地配合了谈判斗争。
“谢副参谋长,板门店来电,对方在军事分界线划定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
“前线报告,我新占领的XX高地已巩固,敌军反击被击退!”
“观测所发现,敌军后方运输活动似有减少迹象。”
每一个来自谈判桌和战场的好消息,都让指挥所里压抑已久的气氛稍稍缓解。谢文渊站在地图前,看着代表我军控制区域的红色标记在局部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推进,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