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的朝鲜战场,陷入了艰苦卓绝的阵地对峙阶段。战线相对稳定,但战争的形态却变得更加精密、更加残酷。空中,敌我双方的飞机展开着激烈的格斗,争夺着局部制空权;地面,密如蛛网的坑道工事纵横交错,双方在咫尺之遥的阵地上,进行着永无休止的冷枪冷炮对射、小分队夜袭、以及争夺前沿支撑点的反复拉锯。这是一场意志、智慧和后勤保障的终极较量。
谢文渊所在的志愿军司令部,对战争的理解和指挥艺术,也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不断深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负责某一方向作战筹划的参谋,其职责更多地转向了协助总结战争经验、研究敌军战术变化、并思考如何将这场现代化战争带来的冲击,转化为提升全军战斗力的宝贵财富。他案头的文件,除了日常战报,更多了来自各部队关于战术创新、技术革新、敌军装备性能分析的报告,以及国内军工生产进展和苏联援助装备情况的通报。
“谢副参谋长,这是刚从前线送来的,关于美军新装备的‘空爆炮弹’对我坑道口及表面阵地毁伤效果的调查报告。”
“这是第XX军总结的‘反坦克小组’利用夜暗和地形,近距离用反坦克手雷、爆破筒摧毁敌坦克的战例汇编。”
“这是高射炮部队摸索出的‘集火近战’打法,在应对敌机低空俯冲扫射时效果显著。”
每一份材料,都凝聚着前线将士的鲜血和智慧。谢文渊如饥似渴地阅读、分析着这些来自最前沿的经验。他深刻地认识到,与拥有世界最先进军事技术和强大工业支撑的美军作战,仅仅依靠勇敢和传统战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必须改变,必须让这支从战火中走来的军队,尽快补上现代化这一课。
他亲自带队,深入位于二线的休整部队和炮兵、工兵、防空兵等技术兵种驻地,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指挥员和战斗骨干的意见。在一個炮兵团的阵地上,他看到战士们利用缴获的美军瞄准镜,改装在己方的火炮上,虽然简陋,却提高了射击精度;在一个步兵连的坑道里,他看到战士们用废弃的罐头盒、铁丝制作了各种实用的防步兵绊索、警报器;在一个高射机枪阵地,战士们摸索出了用多个阵地交替射击、设置假阵地迷惑敌机的战术……
这些土洋结合的“智慧火花”,让谢文渊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他意识到,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机制,来收集、提炼、验证并推广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
回到司令部,他牵头起草了一份 《关于在志愿军各部广泛开展军事民主,总结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