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对敌作战先进经验》 的建议报告,并提出了建立“战例研究组”、“技术革新推广站”等具体设想。报告很快得到了彭德怀等首长的高度肯定,并批示在全军推广。
与此同时,他也将目光投向了敌人。他组织懂外语的参谋,大量翻译缴获的美军作战条令、技术手册以及西方军事刊物上的相关文章,试图深入理解美军的作战思想、编制体制和后勤保障模式。美军强大的空地协同、步坦协同、以及依赖强大火力实施“火力绞杀”的战术,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未来战争中技术装备和诸兵种合成作战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空军!自己的坦克!自己的强大炮兵!”他在一次高级干部学习会上,指着墙上悬挂的敌我力量对比图,语气沉重而充满期盼,“朝鲜战场,是我们用鲜血换来的大学校。我们在这里学到了现代化战争是什么样子,也看到了我们与最先进水平的差距。这场战争结束后,我们这支军队,必须迎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
他的话语,引起了在场许多从红军、八路军时期走来的老同志的深思。他们习惯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运动战,习惯了“刺刀见红”的勇敢,但朝鲜战场的现实告诉他们,未来的战争,将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是科技与工业的较量。
除了军事技术,谢文渊也更加关注战争中“人”的因素。他注意到,面对敌人强大的心理战宣传(如用高音喇叭广播、撒传单)和极其猛烈的炮火打击,如何保持部队高昂的士气和坚定的信念,是一个新的课题。他建议加强前线部队的政治工作,形式要灵活,要接地气,要善于用战士们身边涌现的英雄事迹和战斗成果来鼓舞士气,同时也要关心战士们的文化生活(如建立坑道图书角、开展战地文娱活动)和心理健康。
一次,他收到了一封从国内辗转寄来的信,是林婉茹写的。信中除了家常的关怀,还提到她所在单位正在组织学习苏联的医疗卫生和后勤管理经验,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支援前线的工作中。她写道:“我们在后方,也能感受到前方传来的每一份经验与教训。这场战争,不仅在锤炼军队,也在改变着我们整个国家。”
这封信让谢文渊感触良深。是的,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在朝鲜半岛上与敌人作战,更是一场全面提升国力和民族精神的淬炼。军队在铸魂砺剑,国家又何尝不是?
他走到指挥所外,望着月色下静谧却暗藏杀机的山峦。坑道里,战士们可能正在总结白天的战斗,可能正在擦拭武器,也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