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的坚固防御体系,保存有生力量,消耗敌人。第二,集中工兵和后勤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建立‘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包括加强防空力量、修建隐蔽道路和备用桥梁、组织人力畜力进行分段倒运。第三,开展冷枪冷炮运动,以小规模的主动出击和狙击作战,不断杀伤消耗敌军,积小胜为大胜。”
他的建议,结合了前线实际情况和红军时期反“围剿”的宝贵经验,得到了司令部主要领导的重视。很快,志愿军统帅部发出了 “持久作战,积极防御” 的战略指示。一场与敌人比拼耐力、智慧和后勤保障能力的新的斗争形式,在朝鲜战场上全面展开。
谢文渊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协助组织后勤保障和巩固防御的工作中。他参与研究如何利用夜色和恶劣天气组织运输,如何设置假目标迷惑敌机,如何推广“猫耳洞”、坑道工事以减少伤亡。他督促后勤部门想尽办法,从国内调集更多的汽车、高炮,组织更多的民工担架队、运输队入朝。他与工兵专家探讨坑道构筑的标准和防炮、防毒气措施。
与此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前线部队战术的转变。曾经大规模、长距离的迂回穿插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连、排规模的精干小分队,利用夜暗和复杂地形,渗透到敌军阵地间隙,袭击指挥所、炮兵阵地、仓库,捕捉俘虏,搅得敌军日夜不宁。神枪手和神炮手们活跃起来,用有限的弹药,精准地消灭着暴露的敌军人员和技术装备。这些战术虽然单次战果不大,但日积月累,给敌军造成了持续的杀伤和心理压力。
在一次视察前沿防御阵地时,谢文渊钻入了一条刚刚挖掘好的主坑道。里面阴暗潮湿,但异常坚固,战士们利用炮弹壳做的油灯照明,在壁上开凿出储藏室、休息处,甚至还有用木板搭成的简易“床头柜”。看到司令员进来,战士们纷纷起身敬礼,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眼神依旧坚定。
“同志们,辛苦了!”谢文渊拍了拍一个年轻战士的肩膀,能感觉到军装下的瘦骨嶙峋,“这坑道,就是咱们的家,也是咱们的堡垒。有了它,美国鬼子的飞机大炮就没那么可怕了!”
“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守住阵地,绝不让敌人前进一步!”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在坑道里回荡,充满了力量。
走出坑道,望着对面敌军阵地上不时升起的侦察气球和偶尔打来的冷炮,谢文渊心中感慨。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我军用“土办法”和血肉之躯,对抗着敌人的钢铁洪流。这洪流,不仅仅是飞机、坦克、大炮,更是其背后强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