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通信设备与无人巡逻车,能够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监测。无人巡逻车搭载着红外摄像头与声波驱离装置,既能监测边境动态,又能对可疑人员进行驱离,大大提升了边境的防控效率。
冬天来临的时候,羌寨下起了大雪。林墨一行人即将离开,卓玛阿妈带着寨子里的百姓,为他们送上了亲手编织的藏羌织绣披肩。披肩上,日月纹与龙纹交织在一起,象征着羌人与南夏的紧密相连。
“谢谢你们,把我们的手艺留下来,守护我们的家园。”卓玛阿妈的声音带着哽咽。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林墨接过披肩,郑重地说,“藏羌织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边境是南夏的疆土,我们都会守护好。明年春天,我们会再来,带来更多的科技设备,帮你们把织绣产业做得更大。”
车队缓缓驶离羌寨,卓玛阿妈与百姓们站在风雪中,挥手告别。车窗外,碉楼在风雪中矗立,像一个个坚定的卫士;藏羌织绣的纹样在阳光下闪耀,如同雪域高原上永不熄灭的星火。
林墨看着手中的披肩,心中满是感慨。科技不仅能守护疆土,还能传承文明;文化不仅能凝聚人心,还能跨越地域,引发文明的共鸣。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古老的非遗技艺与前沿的科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奏响了一曲文明传承与边境守护的壮美乐章。
三十九、朝堂的博弈:科技兴邦与守旧势力的最后抗争
广州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景熙帝端坐龙椅,目光扫过阶下的群臣,最后落在徐光启身上:“徐爱卿,经度工程的深化方案,你再给众卿详细说说。”
徐光启上前一步,手持奏折,声音洪亮:“陛下,目前南夏已建成十五座沿海天文台、八座海外观测站,‘海上授时’服务覆盖了从马六甲到日本海的所有重要航道。下一步,臣计划在西域、漠北等地增设天文台,将天文台网络扩展到内陆;同时,科学院已研制出第三代航海钟,误差缩小到每日不足一秒,将全面配备给水师与商队。此外,我们还计划建立‘科技书院’,专门培养天文、数学、航海等领域的人才,为科技兴邦储备力量。”
话音刚落,户部尚书王伦立刻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可。增设天文台、建立科技书院,耗资巨大,国库目前因水师扩建、边境戍边已捉襟见肘,如此铺张,恐加重百姓负担。”
王伦是朝堂守旧势力的代表,向来反对徐光启的科技新政。在他看来,南夏的根基在于农桑与儒学,科技不过是“奇技淫巧”,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