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儿子,目光里充满了慈爱和依赖,又看了看婆婆,寻求着认同,语气充满了犹豫和劝诫:
“建雄给的那张自行车票,咱们肯定得用上。家里有辆自行车,确实是大不一样。
买菜买粮、驮个东西,上班上学,出门办事,确实能省不少力气,少跑多少冤枉路。
这是过日子离不开的必需品,该花,这钱花在了刀刃上。
可这照相机……”
她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困惑,“它能顶吃还是顶穿?就是个看景的玩意儿,拍个影子留个念想。花这么多钱买它,是不是太……太不会过日子了?也太扎眼了点?”
她过惯了精打细算、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的日子,柴米油盐、针头线脑都要反复掂量。
虽然知道儿子如今有了“底子”,不再像过去那样捉襟见肘,但一想到要为一台不能吃不能喝、在她看来纯属“非必需品”的东西,支出如此一笔巨款。
她心里就像揣了个不停敲打的小鼓,咚咚直响,本能地感到一阵阵心疼和不安,甚至隐隐觉得这是一种“罪过”。
老太太也是同样的想法,甚至更为根深蒂固。
她活了大半辈子,经历的苦日子、穷日子太多了,从战乱饥荒到早年间的艰难岁月,勤俭节约几乎刻进了骨子里,融进了血液里。
在她看来,钱就得花在刀刃上,粮食一粒都不能浪费,东西能用就绝不舍得扔。
照相机这东西,好看是好看,新奇也新奇,听说能把人影留在纸上,像个法术。但终究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是顶顶不实在的东西。
可这票是杨政委好心送的,是人家一片心意,不用,浪费了,似乎也说不过去,辜负了人家。
她心里的天平两头晃,一头是几十年生活经验沉淀下的务实,一头是人情世故和一丝对新事物的模糊好奇,拿不定主意,只觉得心里乱糟糟的。
她只得把目光投向孙子,脸上带着为难和依赖的神色,皱纹都似乎更深了些:
“光明啊,你娘说的在理。这相机……贵不说,咱平常人家,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天到晚忙活的就是这张嘴,也确实用不上几回。摆在家里,怕是落灰的时候多。
可这票……杨政委一番好意,千里迢迢带来,不用,废了也挺可惜,糟蹋好东西,也糟蹋人心意。
这事……奶奶这心里也没个准谱,乱得很,还是你拿主意吧。你现在是家里顶梁柱,见识也广。”
她把最终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