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详细地介绍起来:“是海淀这边的一处私房,房主是个姓赵的工程师。听说他们整个单位都要搬迁到外地,他全家都得跟着过去,所以急着把这边的房子出手变现。”
“具体是什么样的房子?”阳光明追问,这是他最关心的。
“是一个三进四合院里的二进东跨院,相对独立。”阳建雄显然已经了解过不少细节,“听说那四合院原本是解放前一个富商在近郊建的外宅,大概是三十年代中期建的,算起来到现在也就二十多年房龄,用料非常扎实,做工也考究,保存得相当完好。”
他继续描述这个东跨院的具体格局:“这个东跨院,北面是正房,一共有四间,格局是标准的一明两暗,也就是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卧室,旁边还附带一个稍小点的耳房,可以做卧室,也可以当书房。
东面呢,还有两间厢房,一间是厨房兼餐厅,听说比较难得的是,自来水管道已经接到厨房里了,用水方便。
另外一间是杂物间,用来放日常用的各种杂物,下面还挖了菜窖,冬天可以储存白菜萝卜。
院子东南角,还有一间独立的旱厕,一家人就不用跑外面的公共厕所了。
四间正房加起来,使用面积据说能有八九十平米,不算小了,关键是位置很好。”
阳建雄强调,“离你娘上班的区妇联,步行大概也就十分钟左右,非常方便。”
最后,他说出了最关键的信息:“房主通过房管部门评估后的报价是一千两百元。
我觉得,就这个房子的条件、位置,还有这难得的私房性质,这个价格虽然不低,但完全可以考虑。”
阳光明仔细地听着父亲的每一句描述,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其中的信息。
三十年代建成的四合院,二十多年房龄,在这个百废待兴、新建住宅极少的年代,和新建房相比,也不算差了。
四间正房,还有两间厢房,功能分区明确,带独立的厨房和厕所,这居住条件在当前来说,已经相当优越,足够他们一家居住。
而且活动空间也大,奶奶肯定喜欢有个能晒晒太阳、种种花草的院子。
位置更是无可挑剔,极大方便了母亲上下班。
一千二百元的价格,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仅三四十元的年代,无疑是一笔惊人的巨款。但对他而言,这笔钱完全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住房高度依赖计划分配、私房流通极少的年代,能遇到一处产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