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具备与全球顶级企业进行复杂商业谈判并取得卓越成果的能力、魄力,以及某种深藏不露的远见。
他并非只是一个拥有一些有趣点子的学者或发明家,更是一个值得严肃对待、潜力无限的商业合作者,甚至是一位潜在的“贵人”。
于是,在后续的沟通中,阳光明能明显感觉到,马克·詹宁斯等人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几乎拿出了手头最主要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这批专利的商业推广中。
他们的邮件回复变得更加及时,提供的潜在买家分析报告更加详尽,主动发起的沟通频率也显著增加,言辞间也多了几分此前未有的尊重和热切。
尤其是马克·詹宁斯,几乎将阳光明的专利清单,尤其是其中关于日常消费品的项目,视为了自己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契机。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频繁往返于东西海岸,动用了几乎所有能动用的人脉关系。
然而,市场的反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也并非总能如人所愿。
尽管三位代理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积极与各自渠道内的潜在买家接洽,但后续的专利商业化进程,远不如可口可乐那次顺利和迅捷。
有几家单位或机构,对清单中的某些项目,如“暖宝宝”、“电动牙刷改进型”或是“常旅客计划”框架,表现出了初步的兴趣,并开始了接触性谈判。
但在具体的价格层面和合作模式上,双方的心理预期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潜在买家们要么认为这些“改进型”发明技术的商业化潜力有限,开价谨慎而保守,往往只在十万美元的区间内徘徊;要么在授权模式上提出诸多限制条款,试图最大限度地压缩专利方的收益,将风险完全转嫁。
阳光明通过代理人传达的报价,基于他对这些技术未来市场规模的先知先觉和对其革命性潜力的认知,在对方看来往往显得“不切实际”和“过于激进”。
他们无法理解,这个年轻人为何对这些“小玩意儿”抱有如此巨大的信心。
几轮磋商下来,虽然偶有火花,但始终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合作协议。
时间在等待和偶尔的零星磋商中悄然流逝,斯坦福的校园里,春天的气息愈发浓郁,橡树萌发新芽,草地茵茵,学术生活按部就班地进行,仿佛另一个平行的宁静的世界。
阳光明并没有因此而焦虑,甚至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失望。
他清楚地知道,专利商业化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变数的过程,需要耐心、机遇,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