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求知欲、亮晶晶的清澈眼眸,笑了笑:
“喜欢看书罢了。以前条件有限,能看到的书不多,但只要有机会,总要找来看看。”
他顿了顿,自然地接起话头,“讲到文学,你最喜欢看什么书?”
“我最喜欢。”林见月眼睛亮起来,像点燃了小灯,“像《青春之歌》,还有……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
她列举的都是这个年代比较“安全”且常见的读物,语气里带着对故事本身的喜爱。
“高尔基啊。”
阳光明点点头,语气带着一种沉静的欣赏:
“他笔下的苦难童年,确实蛮震撼人心。不过,他更打动人的,是那种在黑暗里面永远不放弃对光明和尊严的追求。
就像阿廖沙的外婆,用她朴素的善良温暖了阿廖沙的一生。”
他娓娓道来,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穿透时光的力量感。
林见月听得入了神,用力点头:“对的对咯的!外婆老好老好!还有那个善良的房客‘好事情’……”
阳光明见她有兴趣,便顺着话题,聊起了高尔基的生平轶事,聊他在伏尔加河畔的流浪,如何像海绵一样从底层生活中汲取养料,如何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
他的讲述生动有趣,细节丰富,比如伏尔加河纤夫的号子声、小酒馆里的醉汉,很多都是林见月从未在课本或公开评论中听到过的,仿佛带着她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充满苦难与生命力的时代和国度。
接着,他又聊到了鲁迅。
他讲鲁迅弃医从文的抉择背后那份深沉的悲悯与决绝,讲他笔下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如何刺痛国人的神经,讲《朝花夕拾》里温馨的童年回忆,也讲《野草》中晦涩却充满力量的孤独呐喊。
他巧妙地引用鲁迅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又补充自己的理解:“这条路,需要不怕孤独的勇气和清醒的头脑。”
“鲁迅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阳光明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在狭小的空间里带着回响,“既戳破黑暗的现实,也无情地解剖自己。他的孤独和坚韧,恰恰来自他最深切的爱。爱这个民族,爱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林见月完全被吸引了,深深沉溺在他描绘的思想图景里。
她托着腮,手肘支在桌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阳光明,长长的睫毛投下淡淡的阴影。
她觉得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