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偏偏陈绍不是这样的人。
张克戬是名门之后,其实并非是河东人,但是来到汾州之后,已经融入到了河东的圈子中。
他和张叔夜是从兄弟,他们的曾祖都是名臣张耆,这哥俩都很刚烈,属于那种宁死不降的人。
但此时都是真心归附了陈绍。
这说明他们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真的看出了,陈绍的定难军和大宋的巨大差别。
在陈绍收回幽燕、云内,经略河北,安抚战乱百姓的时候,他的形象也在一点点的定型。
代王陈绍,不是王莽,也不是董卓。
在他收拢人心,善待百姓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王道之气。
这种气场对于那些自私自利的蝇营狗苟的小人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对付张克戬、张叔夜、张孝纯这类人,却是一绝。
历史上张克戬知汾州,宗翰南下时候,率全城军民守城,多次击退金兵。城破后组织巷战,最后被围自焚殉国,全家八口都随着他一起自杀。金人感其忠烈,以礼葬之并立庙祭祀;元人修宋史,为他专门立传。
张叔夜知海州,靖康元年率军勤王,最终随宋钦宗赵桓北迁,途中绝食自缢于白沟。
这样的人,要是陈绍一开始,就飞扬跋扈,以武力威逼中原,而不是事事讲究名正言顺的话,他们就是陈绍最大的敌人。
而且你别指望能靠杀戮,吓到他们这一类人,他们是越杀越反抗。
陈绍初到河东的时候,即使是最忠于大宋的臣子,也只会感到庆幸。
那时候横扫大辽的女真西路军,即将兵临城下,河东人心惶惶。
童贯直接吓跑了,王禀手握一万环庆军,这一万人刚刚在河北大败,根本没有什么战意。
一副末日即将到来的场景,仿佛五胡乱华、神州陆沉的场面又要出现,这时候陈绍来了。
他的兵马自带粮草,他没有侵占任何一间民房,没有勒索任何一个富户。
要知道,大宋的官兵,即使是童贯,带兵打仗时候,也是经常勒索当地乡绅的。
试问这世上,谁带着十万带甲兵,能够不骚扰地方。
定难军能取得如今的地位,前线将士打出来的战绩固然是一方面,但是陈绍的行为和他的坚持,才是最重要的。
军头常有,得人心的军头不常有。
炎炎夏日中,陈绍终于第一次实质性地说出了,今年不会决战。
如此一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