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这一些骚操作,是典型的既要当婊子,还要立牌坊!
把大宋文官士大夫中,那种官场的蝇营狗苟的风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后来赵桓难得聪明了一把,就是不同意赵佶巡幸金陵。
为此他不惜让出皇宫,自己入居龙德宫。
但是这不耽误吴敏因为前面投机成功,进位少宰,知枢密院事,仍然重臣。
可他也困在汴梁,等于是稍微有些失算,因为留在汴梁就有危险,随时会被鞑子俘虏。
意识到自己有危险之后,原本的主战派、一力推举李纲的吴敏,再次摇身一变。他开始极力主张与女真议和,而且比其他议和派走得更远。
他主张把黄河以北,都要尽割于女真!
这番做派,根本就是不管不顾了,很难让人相信他不是故意的。
就是要别人弹劾他,好趁机离开汴梁,不然根本没法解释,缩在后面搞了一辈子阴谋的吴敏,突然不要名声了,成为了最激进的投降派。
最后他得偿所愿,被贬黜涪州安置,成功躲过了靖康之劫。
这下却让他捡了一条性命!最后在南宋建炎年间又得与他惺惺相惜的赵构重用,安然卒于任上,后代富贵潇洒。
这就是投机的大宗师,官场上这些事,算是给他玩明白了。
这也是精明的大宋士大夫精神的一个极致,是两宋软弱的根源。
吴敏把自己关在书房,派小厮在门口守着,不允许任何人打扰自己。
他提起笔,在面前的纸上,写下了三个字:绍桓佶
犹豫了片刻,他轻轻把佶字划去,虽然有利用上皇的意思,也暗戳戳地取得了联系。
但是此刻的吴敏,又根据河北战事,判断出赵佶毫无前景了。
大宋新整训的这些兵马,到底和定难军有没有一战之力,成为他最纠结的事。
他甚至考虑到了陈绍至今无子,定难军在他暴毙之后,会不会土崩瓦解。
要下注就要把所有的风险都列举出来,然后再选择。
许久之后,他慢慢提笔,把绍字圈了起来。
如今自己若是投靠陈绍,并没有什么筹码,那蔡京和魏礼等人先不谈,光是耿南仲,就不愿意自己去分享他的权力。
因为两人的作用很类似。
想到这儿,吴敏又觉得,要投奔陈绍,也得先把耿南仲搞臭。
他在西平府殴打蔡京的儿子,听说至今都没有痊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