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难一蹴而就。”
朱由校静静听着,指尖在御座的扶手上轻轻敲击。他心中清楚,在这横跨半个大明的漫长运输中,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上下其手的空间。
自己在上一世也了解过,那些个地方官吏往往借采办之名行横征暴敛之实——譬如在湖广,为了一根合抱的金丝楠木,可能就要毁掉整片民田开辟运道;在四川,征发的民夫为拖木出山,常有死伤,地方却仍层层加派,弄得民怨沸腾。
而在历史上的嘉靖、天启两朝,简直被这帮蛀虫当成了冤大头!而且,这劳心费力重建起来的三大殿,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到了李自成手中又遭焚毁,不得不再次重建。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壮大。既然要建,何不趁此机会,来个彻底的革新?
毕竟大婚之期将近,作为天子,总不能让未来的皇后在一片废墟旁成礼;即便寻常百姓娶妻,也须修屋备房,何况帝王之家?确实有失观瞻。
再者,依眼下传统营建之速,不仅耗时日久,耗费更如无底洞一般。
他思忖着,嘴角微微上扬。此前考虑到日后修建铁路、官道对水泥的巨大需求,他已授意系统商队与内务府组建了十余座大型水泥厂,如今产量充足。
加之系统钢铁厂稳定运营,优质铁料与钢材也不再是问题。既然如此,何不直接用后世成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修建?
这不仅能大大缩短工期、降低对南方巨木的依赖,更能为民间利用水泥建房免费做个“广告”——上行下效,毕竟就连皇帝都用此物营建宫室,民间必然趋之若鹜。
更重要的是,朱由校凝视着殿外空旷的广场,心中涌起一股开创的豪情。钢筋混凝土意味着更少的立柱、更开阔的空间,建筑可以建得比以往更高大、更雄伟。
这不仅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他改革意志的彰显——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大明,正该由不同于以往的宫殿来象征!
“传朕旨意,”朱由校当机立断,“原三大殿建造方案,即刻暂停!所有已采集物料,妥善保管,登记造册。”
他目光转向刘若愚,语气转为冷峻:“还有,通令各地,停止为三大殿征购材料。着锦衣卫、都察院即刻介入,核查相关账目,凡贪腐超过千两者,查实后直接抄家,其家眷一律发往边境戍边!”
“皇爷,这是……?”刘若愚一愣,有些不明所以,天子大婚在即,不想着如何加快进展,为什么要停下来。
“传统的纯木结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