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股热流在涌动。
他研究隋唐史书十七年,看过无数冰冷的史料、枯燥的报告,
但曹忠这番话,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情感深处的闸门。
他仿佛看到了那些坚守孤城的将士,他们守护的已不仅是疆土,而是一个文明的信念。
这种解读,既有历史的筋骨,又有人性的温度。
曹忠精准地捕捉到了两人的动容,他继续加码,声音充满了感染力:
“二位,我相信,你们和我,一定能为了那段历史,做些事情,
你们也能看到,我的团队内的编剧都很年轻,
而我选择你们,是相信你们的热忱,相信你们对那个时代的温情。这和圈内很多知名编剧的圆滑不同。
我们要制定属于历史大片的真正的审美规则,是华夏传承数千年的精神文明,
而且,未来这甚至是一个体系。
一场历史大片,艺术叙事结构上的革命。
只安西军之后,我就能想到三部曲,想到文明在绝境中展现出的最坚韧、最高贵的姿态。
而这些,需要你们这些有志之士的加入。”
马伯雍站起身来,喉头滚动。
“我加入,我拼命。”
他已经不想等,他想辞职,甚至加入诚影。
他本以为自己作为一个作者,写下《风起陇西》这样的故事,已经很有才华,很有格局。
但和曹导比起来,小了!
格局小了!
于赓哲也站起身握手,只说了四个字,“责无旁贷。”
曹忠点头:“我代表不了娱乐圈,也代表不了观众,我谨代表我自己,感谢二位。”
他声音笃定:
“安西军的故事是开始,但我相信绝不是终结,华夏艺术文化开启三十年内,此类叙事稀有,是条没有人去走的路。
但我相信,这条路,是对的路。
外人的史诗级全靠幻想,只有华夏的史诗级,在漫长的时间河流中,都是一个个人的真实命运。
而这些人,才是华夏精神,华夏艺术的真正内核和创作逻辑,他们应该传扬,他们值得传颂。
所以,感谢二位!”
曹忠道谢之后离开,转头去安排王仁君和戚九洲其他的项目内容。
走在路上,不知为何,他忽然想到了易中天的“明亡于朱元璋”的评价。
在很多人看来,答案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