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连夜雨,她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份阻力,一场更大的、来自外界的风暴已骤然降临。
学校里突然炸开了锅。
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是何人主使,一张张用毛笔蘸着浓墨写就的“举报信”,一夜之间贴满了校园里最显眼的地方,图书馆门口的宣传栏、学生宿舍的木门、人头攒动的食堂门口、甚至教学楼的布告栏上。
白纸黑字,措辞尖锐:
“强烈质疑出国留学名额内定人选!”
“揭露宋婉清‘走后门’获取公派留学资格的丑恶行径!”
“一个普通本科生,何德何能占据宝贵留学名额?这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度浪费!”
“要求学校领导彻查此事,维护公平公正,给广大师生一个明确的交代!”
信件内容极尽渲染之能事,暗示宋婉清是凭借其“关系”和“背景”,才挤掉了其他更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不正当获取了这个令人眼红的出国名额。
信中不断强调“公平”“公正”“反对特权”,字字句句都像淬毒的针,扎向宋婉清,也巧妙地煽动着其他同样渴望机会却未能如愿的学生的不满情绪。
一时间,舆论哗然。
原本只是在小范围内知晓的出国名额事宜,瞬间被摆到了台面上,成了瞩目的焦点。
宋婉清这个名字,以这样一种不光彩的方式,成为了众矢之的。
她走在校园里,能清晰地感觉到周围人异样的目光。
原本熟悉的同学,目光变得闪烁,打招呼也变得敷衍;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在背后指指点点,窃窃私语;甚至有人在她背后故意大声议论“关系户”、“不公平”。
“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的,没想到手段这么厉害……”
“就是,凭什么啊?系里那么多研究生,怎么就轮到她一个刚工作没多久的本科生了?”
“哎,有后台就是不一样……”
这些或明或暗的指责、猜忌和嫉妒,如同无形的冷箭,从四面八方射来。
宋婉清感到一阵阵窒息般的压力,她试图解释,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汹涌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和一种被煽动起来的“正义感”。
一张嘴,如何说得过无数张被流言蛊惑的嘴?
系里领导找她谈了话,语气虽然还算客气,但意思很明确:
事情影响很坏,希望她能“顾全大局”,主动“澄清”或者“退出”,以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