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十亿人口,消费市场如同沉睡的巨人即将苏醒,正需要像陈氏旗下可能涉及的现代化食品加工、高级酒店服务这样的业态去满足和引领。
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优势明显,可以考虑将一些成熟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既能大幅降低综合成本,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又能直接为家乡父老创造就业,带动地方发展?”
他每一句话,都精准地戳在华商最关心的核心点上,市场潜力、成本优势、发展机遇,同时又巧妙地将这些利益点与“家乡”、“同胞”、“桑梓”等深沉的情感纽带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陈延年默默听着,手中缓缓拨动着一串紫檀念珠,脸上看不出喜怒,但偶尔微眯的眼睛显示他正在认真权衡。
陈文翰则单手托着下巴,陷入了沉思,赵振国描绘的某些场景触动了他商业上的神经。
那么大的市场,由不得他不心动。
但两人都只是听着,并不搭话。
赵振国知道仅靠这些还不够,火候还未到。
他话锋一转,由商及文,由利及义,谈起了此行的人文见闻:
“不瞒老先生,此次南下,看到南洋同胞将中华文化传承得如此之好,心中万分感佩。尤其在贵校,看到‘诚毅’二字校训,更是想起陈先生‘诚信果毅’的一生。这不仅是贵校的办学精神,更是我们华人商贾能够纵横四海、屹立不倒的根本。诚信立业,毅勇致远。”
他这番将商业之道提升到文化传承和华人精神层面的论述,让陈延年古井无波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深以为然的动容。
文化认同,是打开这些老派华商心扉最有效的钥匙之一。
茶叙之后,双方的关系明显拉近了不少,气氛融洽,言谈甚欢。
但赵振国心里清楚,距离实质性的投资合作,仍隔着一层需要突破的信任薄纱。
不过,一个大概的思路已经在他脑中形成:创造一个能让陈延年亲身回国的契机。
比如说,想办法推动陈老祖籍所在地的政府,以官方名义,向这位德高望重的侨领发出诚挚的邀请,请他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国人,尤其是这些漂泊海外的游子,谁不念着故土山水,谁不想着衣锦还乡呢?
赵振国笃信,只要陈老愿意踏上归途,亲眼看到那片土地,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生机与渴望,就不怕他不在故土投资……
毕竟,血脉里的召唤和那份“落叶归根”的深切情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