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的结束语,还是某种暗示?
他摇了摇头,甩开这些纷乱的念头。
既然想不明白,就不想了。
无论如何,他见到了郑书记,完成了这次谈话。
他没有失态,回答也还算得体。
这就够了。
剩下的,交给命运吧。
他抬头看了看湛蓝的天空,整理了一下心情,迈开步子,向公交车站走去。
他还得赶回开发区,那里还有一大堆工作等着他。
而在那间宽敞的办公室里,郑仪重新坐回办公桌前。
他没有立刻开始批阅文件,而是靠在椅背上,回想着刚才与赵希言的谈话。
沉稳,低调,有韧性。
理论素养不错,对工作有思考,回答问题的分寸感把握得很好。
最重要的是,眼神干净,没有那种急功近利的浮躁。
家庭背景简单,但负担不轻,却能守住底线,品性应该靠得住。
尤其是那份坎坷的经历和改名“希言”所体现出的心志,让郑仪印象深刻。
是个好苗子。
但是……
郑仪微微蹙了下眉。
毕竟是第一次接触,仅凭一次短暂的谈话,就做出最终决定,似乎有些草率。
市委书记秘书这个位置,太过关键,容不得半点闪失。
他需要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总得……给其他候选人一个机会。
要显得公平一点。
毕竟,盯着这个位置的人太多了。
一碗水,至少表面上要端平。
他按下了通话器。
“秘书长,通知名单上的另外几位同志,按照我之前的要求,下午和明天,依次来见我。”
接下来的两天,郑仪分别与名单上的另外四位候选人——李哲、王俊、孙正、周敏,进行了谈话。
谈话的过程和内容大同小异。
但结果,却让郑仪有些失望。
李哲果然如他所料,理论功底扎实,谈起宏观政策头头是道,但一涉及到具体的协调事务和处理突发状况的假设性问题,就显得有些迂阔和脱离实际。
显然更适合做研究工作,而非秘书。
王俊则恰恰相反,待人接物圆滑周到,对市里各部门、各区县的情况如数家珍,显示出极强的“活动能力”。
但郑仪从他的言谈举止和眼神中,总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