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调任中组部,临行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郑仪这个他极为看好的“苗子”。
他担心自己离开后,郑仪在江东省复杂的政治生态中会受到排挤或打压,成长受阻。
于是,在王振国的精心安排和引荐下,当时还是省长的徐志鸿,开始关注并逐渐重用郑仪。
可以说,没有王振国当年的那一步棋,就没有郑仪后来在明州的迅速崛起,更没有今天坐在这里,接受中组部领导谈话的机会。
而眼前这位李部长,作为王振国的挚友,自然也知晓这段渊源,甚至可能在郑仪的成长过程中,也曾在某些关键节点,暗中给予过关照或肯定。
“李部长好!”
郑仪立刻上前几步,微微躬身,恭敬地问好。
“郑仪同志来了,快请坐。”
李义山笑着指了指对面的沙发,自己也从办公桌后绕过来,在郑仪旁边的单人沙发上坐下。
秘书悄无声息地送上热茶,然后退了出去,轻轻带上门。
办公室里只剩下两人。
“学习结束了?感觉怎么样?”
李义山端起茶杯,语气亲切,像是长辈关心晚辈的学业。
“回李部长,学习结束了。收获非常大,深感不虚此行,也更加体会到自身肩负的责任重大。”
郑仪坐姿端正,认真地回答。
“嗯,党校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提升。”
李义山点了点头,目光中带着赞许。
“你的学习鉴定报告,党校那边已经送过来了,评价很高啊。说你理论功底扎实,思考问题有深度,也能结合实际,不错。”
“李部长过奖了,主要是老师们教得好,同学们帮得好。”
郑仪谦逊地说。
李义山笑了笑,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正式而深沉起来:
“郑仪同志,今天叫你来,除了例行的工作谈话,也是想以个人的身份,跟你聊几句。”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变得格外锐利,仿佛能穿透人心。
“你应该很清楚,以你现在的年龄,担任明州这样重要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在我们现行的干部任用体系下,是具有‘破例’成分的。”
郑仪心中一动,神情更加专注。
他知道,真正的“正题”来了。
“是,李部长,我明白。这完全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也是徐书记和省委大胆使用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