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信任,也能展现组织部在精准选人用人、服务大局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分管干部工作的常务副部长李国华的办公室。
“国华同志,请你过来一下,有个重要事情商量。”
很快,李国华来到了秦胜办公室。
李国华是组织部的老资格,经验丰富,为人沉稳,是秦胜的重要助手。
“部长。”
“国华,坐。”
秦胜将情况简要向李国华做了通报,当然,省略了他对郑书记深层意图的揣测,只传达了工作安排。
李国华听完,立刻明白了事情的轻重。
“部长,这是个重要任务。郑书记亲自点将,可见重视程度。”
“是啊。”
秦胜点点头。
“所以,我们要精心组织,确保万无一失。”
“我的初步考虑是,先由你牵头,组织干部处、干部监督处的同志,尽快拿出一个初步方案。”
“重点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与临川县委,主要是和刘航同志的沟通方案。要把握好时机和口径。”
“第二,陈匣同志的任职考察材料准备。要全面、客观、突出优势。”
“第三,市委常委会的上会方案和汇报材料。”
“第四,挂职干部的后续管理服务措施。”
秦胜思路清晰,一条条布置下去。
李国华认真记录着,不时点头。
“部长,沟通环节是关键,也是最难的。您看,是不是您亲自和刘航同志谈比较合适?”
李国华建议道。这种涉及重要干部和敏感布局的沟通,部长出面分量最重,也最能体现市委的重视。
“嗯,我来谈。”
秦胜肯定道。
“方案成熟后,我先向郑书记做一次专题汇报,请他审定。然后再启动后续程序。”
“好的部长,我马上安排人手,尽快把方案拿出来。”
李国华领命而去。
组织部这架精密的机器,开始为“陈匣挂职临川”这件事,高速运转起来。
干部科的笔杆子们开始搜集整理陈匣的档案和业绩材料,精心打磨考察报告。
干部监督科则悄然启动了对陈匣更细致的背景核查,确保政治上绝对可靠,没有任何瑕疵。
相关科室开始研究制定挂职干部的管理办法草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