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集团在推进改造时,不是简单地推倒重建,而是有意识地保留和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比如在红星巷改造时保留了原有的青石板路和部分老建筑风貌,只是内部做了现代化升级。
比如在青汉街道的改造中,城投集团不仅保留了老戏台,还将其修葺一新,并联合市文化馆,定期组织民间剧团、曲艺社前来表演。
起初是免费的。
慢慢地,随着人气的聚集,竟然有外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他们觉得,这种“修旧如旧”的手法,加上引入的确实地道的本地小吃和文化体验,比很多千篇一律的商业街更有吸引力。
特别是那个民间“草台戏班”,原本只是在乡间红白喜事上表演,现在竟然成了“固定节目”。
每周末,戏台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唱的是明州本地的老戏,虽然很多年轻人听不懂,但那热闹的锣鼓点,演员们色彩鲜艳的行头,咿咿呀呀的唱腔,虽然不是阳春白雪,却是真真切切的烟火人生,是一地方独特的人文底蕴,是让漂泊者找到根的感觉。
这种文化归属感,才是维系一座城市长久活力的灵魂。
而且,这种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独特的商业品牌和旅游看点。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打铁花”。
这在古代是祭祀祈福的仪式,后来演变成民间节庆的表演项目。
但因为有一定危险性,加上后继乏人,几乎已经失传了。
但在郑仪的授意下,城投集团通过各种渠道,竟然真的找到了一个还会这门手艺的老人家,组织年轻人学习、排练。
首次公开表演是在城投集团新改造完成的和平广场。
当烧红的铁水被奋力击打到空中,化作漫天流星般璀璨的铁花,在夜空中绽放、熄灭,如此反复,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广场上挤满了观看的人群,喝彩声、惊叹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
“打铁花”的视频和照片,迅速在网络上刷屏。
“太震撼了!这才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这才是有根的城市!”
各种赞誉纷至沓来。
省里的媒体,甚至中央的媒体,都对明州的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深度报道。
明州,这个以往在外界印象中有些“土气”、发展滞后的城市,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了“城市更新兼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