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肚子;唯有实实在在的粮食,才能稳住大局!”
赵胜和李兴怀神色一凛,齐声应道:
“臣等明白!”
说罢,两人便躬身行礼,步履匆匆地离开了大帐。
回到户部衙门后,赵胜立刻召集各司主事,并传达了江瀚对旱情的担忧。
他下令再次核查各州府存粮实数,并且派出了精干吏员分赴各地,暗中巡视,严防仓吏舞弊、粮仓出现亏空。
与此同时,赵胜本人则是坐镇户部,仔细地规划起了向贵州移民的路线、安置与钱粮借贷之事。
而李兴怀则更为忙碌。
他回去后,便立刻行文各州县,将开挖大型公塘的指令传达下去,并派遣农部干吏分赴各地督导。
一时间,川东、川南的村落都忙碌了起来。
农户们以二十或三十户为一组,按照农部定下的规制,挖掘深阔的公塘蓄水。
而在这段时间里,江瀚也开始埋头于案牍之间,仔细研究起了历代的经济政策、以及货币制度。
为此,他还特地命人去王府的藏书楼里,将一些有关经济的典籍都找了出来,仔细研读。
他翻阅《管子》的轻重诸篇,其中确实提到了国家通过调节物价,来增加收入的法子,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然后是《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了解了汉代国家经营工商业、平抑物价的“平准”政策;
还有《盐铁论》,记录了汉代那场关于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经济政策的大辩论。
但翻来阅去,江瀚却怎么也不满意。
这些古代的经济思想,固然有其闪光点,比如认识到了国家调控的重要性,关注民生与财政。
但其核心局限性也非常明显:
首先,这些经济改革,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而并非为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众生活。
其次,很多书都强调“重本抑末”,将商业视为需要压制和防范的对象,缺乏对商业流通价值的深刻认识。
再者,这些理论多是经验性、政策性的总结,缺乏严谨的数学工具和系统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对于货币的本质、信用创造、通货膨胀等关键问题,认识非常模糊,甚至还有不少错误。
依靠这些典籍,难以构建一套适合新时代的、能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体系。
眼看从故纸堆中找不到理想的答案,江瀚又转变思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