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前来投诚的邓玘所部,则就近安置在了剑州,交由守将董二柱负责甄别、整编。
愿继续从军的,便打散编制补入各营,接受统一的训练和指挥;
不愿再当兵的,则发给少量路费,遣返还乡。
不出所料,其中选择留下的明军士卒占了大多数。
毕竟乱世之中,当兵吃粮好歹是一条活路,而且听说汉王麾下军饷发放及时,比在明军中有保障得多。
这些选择留下的兵卒,便与他们的老长官邓玘一道,暂驻于剑州大营,接受全新的军纪条令和思想熏陶。
江瀚从邓阳的密信中已经知晓,邓玘是斩了明军参将方国安才得以南下投诚的,这份“投名状”足以显示其决心。
而另一位降将马科的表现,那就更让江瀚满意了,听说是先登破城,斩将劝降,干起活来十分卖力。
由此可见,明军中并非没有能人干将,只是大多被朝廷的腐朽体制、窘迫粮饷和昏聩指挥给埋没、耽误了。
江瀚很期待这两位降将,今后能有更好的表现。
同时,也希望以他们为榜样,吸引更多明军中的有识之士来投。
他深信,随着自身势力的愈发壮大,展现出的气象愈发一新,这样的识时务者必然会越来越多。
总结起来,自从定鼎成都以来,四川的局势已渐渐稳定,民生得到复苏,军政体系初步建立。
可谓是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
最近这段时间,江瀚的生活节奏相对规律了许多。
除了处理必要的政务外,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两个地方:
第一是新落成的天府书院,第二则是自家的后宫。
前者是他寄予厚望的、培养未来根基的新苗圃,后者则关系到他血脉延续、事业的继承人。
两边都是重中之重,不容偏废。
清明这天,天色还没亮,江瀚便已起身。
今天的日程安排很满,他首先要以汉王的身份,主持祭奠阵亡将士的仪式;
随后,还要以山长的身份,前往天府书院,对那里的孩子们进行训话和教学,以示关怀和重视。
卯时三刻,书院操练区宽阔的校场上,已经是鸦雀无声,肃然一片。
清明时节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空气中还带着一丝沁人的凉意,浸得人衣衫微潮。
一千两百名童生,穿着统一发放的靛蓝色短袍,按照各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