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子午道。
子午道很出名,就是汉末三国时,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中所规划的路线。
从这条道北上,可以完美避开明军重兵把守的区域,直抵西安城下,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问题是,子午道向来以险峻荒凉著称,沿途除了几个村镇,大军几乎没有任何补给地点。
这条道当年诸葛丞相都不敢走。
高迎祥站在子午镇谷口,望着眼前蜿蜒曲折、穿行于秦岭深处的小道,心里直发怵。
可高迎祥现在也没什么办法,麾下几千人马要吃饭,他必须要动身了。
呆在原地发展是不可能的,由于连年天灾兵祸,汉中早就不是当年的金瓯玉盆、秦巴小江南了。
而向西走有明军把守,东边又是原始森林,此时的高闯王颇有些进退维谷的味道。
正当他为此犹豫不决的时候,闯军进入汉中的消息,已经被潜伏在汉中的邓阳,火速送回了成都府。
邓阳本来是不管想这档子事的,可汉中的瑞王朱常浩咋咋呼呼的,一个劲儿的要求驻守的明军东进,歼灭高迎祥这伙人。
汉中知府王在台对此也颇为意动,想出兵剿灭高迎祥等人。
无奈之下,邓阳才派出了信使回成都,想请江瀚定夺此事。
而此时的江瀚也没闲着。
这段时间,他正拉着学部主事王承弼等一干人,改建书院、规划课程、筹备抡才大典,忙得是脚不沾地。
头一件要紧事,就是安置英烈祠里那些改了姓的孤儿。
当初江瀚可是在众人面前许下承诺,要让这帮孩子读书识字,将来有个出身。
江瀚对这帮孩子可是寄予了厚望,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也是他牢牢握在手里的根基。
要知道,在大明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读出来的士子多是些只知道四书五经,不识庶务的空谈之辈。
而那帮投降的原明廷官员,虽然暂时低头了,但却未必能和江瀚一条心。
所以江瀚才要培养一批懂科学、明事理的新式人才。
而这些孤儿,也是江瀚日后打破千年儒家垄断、建立新秩序的根本。
为此,他大手一挥,直接把成都城西边、洗墨池周围那片官署衙门全给腾空了。
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工部的匠人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对其进行改建。
工部硬是在城西清出了一块两百多亩的地盘,建成了一座功能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