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队官的命令通过贴身低语的法子,一人传一人,悄无声息的指挥着队伍前行。
最让他感到惊异的,是军中指引方向的法子。
只见队列中,每隔了三四十人左右的距离,就有一名士兵手里拿着一个竹筒。
竹筒看似普通,但内里却暗藏玄机。
这些引路用的竹筒一端开口,里面藏着点燃的线香,只露出一点微弱的暗红色香头。
这一点红光虽然微弱,但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却格外显眼。
当需要后方队伍跟上时,前头的士兵便会晃动手上竹筒,指引队伍前进。
夜袭是不能打火把的,竹筒里的红光,便是黑暗中唯一的单向路标。
郑芝凤琢磨了半天,这才恍然大悟。
用这种法子,既能为后面的同袍指引方向,又能避免火光外泄,从而被前头的敌人发现队伍行踪。
与此同时,队列的行进间距被大大缩短,士卒们几乎是一个紧跟着一个,避免掉队。
可即便如此,在行军途中,还是有险情时常发生。
郑芝凤亲眼见到,前方不远处,有个士卒不小心脚下踩空,整个人闷哼着滚下了一个陡峭的土坡。
但令他震惊的是,那士兵硬是咬紧牙关,没有发出一声呼救。
郑芝凤见状,还想上去搭把手,将人从土坡下拉上来。
可身后的士兵却拦住了他,只是让他继续向前,不要停下脚步,以免造成后方堵塞。
郑芝凤大为不解,人还没死呢,难道就这么不管了?
可没等他发问,从队伍末尾便冲上来了两个辅兵,轻手轻脚地从他身旁溜下了土坡。
两人简单检查了坡下士兵的伤势,随后便互相搀扶着,把那摔得龇牙咧嘴的士兵从沟里弄了上来,跟在队伍后方。
整个过程高效而沉默,丝毫没有影响大部队前进。
在经过一些复杂的岔路口时,郑芝凤还能看到引路兵站在道旁,用手势替队伍指引方向。
在每个队列的最前方和末尾,李定国都安排有夜视能力最好的士兵,一来负责探路,二来负责联络后队。
他们如同黑夜里的猫头鹰,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并保持前后队伍之间的目视联系,确保整个行军纵队不会脱节。
山路崎岖坎坷,时而需要攀爬陡坡,时而需要蹚过溪流,但这支队伍却好似如履平地一般,保持着极快的行军速度。
郑芝凤被这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