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怔,不知道话题怎么突然从粮食扯到了硝石,一时没反应过来。
他思索片刻后,缓缓开口道:
“回大王,臣下的老家江油,就有一处极大的产硝地。”
“哦?仔细说说!”
李兴怀整理了一下思绪,回道:
“就在江油县以北的重华镇一带,有座老君山。”
“此山颇有神异,山中有许多天然形成的硝洞,规模很大,比较出名的有大兴洞、朝阳洞、天雨洞等。”
“这些洞内四季阴凉,洞壁和底部的土层中富含硝土,附近乡民世代都有进洞熬硝的传统。”
李兴怀所说的老君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硝矿产地,地质构造特殊,洞内蕴藏着丰富的硝酸盐矿产。
明朝时期,西南战事所需要的硝石,基本都出自于此;而清朝乾隆时期,为了攻打大、小金川地方土司,更是大规模开采过此地的硝石。
江瀚听完,眼前一亮,没想到在江油就有大规模的产硝地,看来得把这片地区纳入官营了。
对面的李兴怀见江瀚对硝洞如此感兴趣,自然也明白他的想法,脸上不禁露出一丝为难之色。
“大王,您是不是想把老君山的硝洞都收归官营,然后雇人开采?
“依属下看,此事恐怕有些难办。”
“嗯?有何难处?”
李兴怀叹了口气,详细解释道:
“大王有所不知,其实在明廷治下,老君山的硝洞一直都是官营的。”
“朝廷为了确保火药原料,将附近熬硝的乡民都编入了硝匠户,子承父业,世代为朝廷熬硝,不得随意转行改业。”
“据下臣所知,重华镇登记在册的硝匠户,就不下三四百户之多。”
“但是吧,这项差事极其艰苦,匠户们每年都要向官府缴纳硝差。”
“要是完不成定额,要么自家掏钱补税,要么就得去服更苦的徭役。”
“再加上工作艰辛,待遇微薄,官府发放的月米,只有三五斗粮食,难以养家糊口。”
“可就是这么点粮食,还要遭到层层盘剥,到手能剩多少全看运气。”
说到这,李兴怀两手一摊,
“时间长了,谁还愿意干这等卖命又挨饿的营生?”
“于是,这些硝匠户们全都逃了,拖家带口躲进了深山里,再也不肯出来。”
“那老君山山脉连绵,地形复杂,各个硝洞分布得又散又隐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